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及预防对策

2015-10-21 20:03项延高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切口感染预防对策普外科

项延高

【摘要】目的:针对影响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有关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社区观察室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96例进行普外科手术并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体重、年龄、机体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观察室环境等等。结论:加强普外科醫疗工作者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意识,及时处理和避免易感染因素,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1-01

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后,切口处的浅表层、深层等部位在1个月内出现的感染是目前临床感染最主要的部分,处于所有感染中的前几位。有相关报道已证实,我国存在13%至18%的外科切口感染率,而切口的感染直接影响患者切口的愈合情况,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不仅如此,出现感染后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相应干预措施用于预防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社区观察室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96例进行普外科手术并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发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6例进行普外科手术并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中,38例为女性,58例为男性,年龄范围15~80岁,平均年龄为(56±11.5)岁;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时间为术后2天至10天,平均发生时间为(5.8±2.3)天。术后体温至少有2次高于38℃,且伴随着切口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挤压切口处会出现脓液。96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切口部分开裂,14例全部开裂,达到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2方法:本文将96例切口感染的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并挑选同期同样人数无切口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长、白蛋白水平、切口大小等方面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1引起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应因素比较

3讨论

手术伤口的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主要感染之一,大约有2%~5%的接受腹外清洁手术患者和20%接受腹内手术的患者都会出现伤口的感染。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大约有50万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的感染,且与没有出现感染的患者比较,出现感染的患者不管在死亡危险、住院时间、花费上有所影响,还存在再次住院的可能,并且感染的几率随着病情的严重而增加,因为较大的手术会增加手术的时间和病菌的入侵,患者的皮肤和粘膜在术中被切开,此时机体没有抵抗病菌的防护,就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其中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便是普外科手术切口处的感染,这关系到患者和手术过程中各个环节。

3.1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引发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有:(1)年龄:年龄越大出现感染的几率越高,其中观察组出现38.5%大于60岁的感染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8%,主要是因为年龄的增加导致生理功能的衰减,抵抗能力下降以及一些合并疾病等;(2)体质量指数高:该类患者的切口脂肪层较厚,坏死的组织清除困难,增加了伤口缝合的难度。其次,切口处脂肪组织血运不良,易出现组织的无菌性坏死,导致出现大量积液。最后,术中机械的使用,刺激到脂肪组织,导致组织出现氧化分解形成积液,增加了感染的风险;(3)白蛋白水平低:由于白蛋白水平较低导致组织再生能力较低,对伤口的愈合造成直接的影响,并且在术中以及术后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快,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营养,因此进一步加速体内白蛋白的下降,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本文对照组有16.7%的患者白蛋白水平小于35.0g/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36.5%(P<0.05);(4)电刀的使用增加了伤口感染的风险:本文观察组有89.6%的患者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7.7%(P<0.05)。高频电刀产生局部的高温,导致切口处的组织出现严重的损伤,继而易出现粘连、脂肪液化等现象;(5)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手术时间的长短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其中有准备不充分、肥胖患者、脂肪层厚的患者、手术医生没有足够的操作经验等,这些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并且伤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病菌入侵的几率;(6)观察室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多人房间内住有多个患者,互相之间有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多人房间内陪护、探视人员也多,病房内空气受到污染的机会也高,可通过空气污染等途径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3.2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策略

普外科手术的切口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并且引发的原因多而复杂,因此要在这个围手术时间内实施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确保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降低因切口感染带来的影响。(1)年龄大的患者,首先要进行整体身体情况的评估,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积极治疗合并症;(2)高体质量指数的患者,切开皮下组织一处一刀切开,脂肪层避免用力揉擦,要彻底止血,缝合要不留死腔,并且缝合之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对脂肪层厚的患者,可采取分层缝合,特殊时还可进行减张缝合。(3)营养支持要到位,必要是可输送白蛋白等,以此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4)强化相关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水平,加强团队配合,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5)科学、有效的使用电刀进行切、凝的操作,预防电刀输出频率的过大增加,涉及脂肪、筋膜组织手术时施加一定的拉力将组织分开,尽可能地降低电刀与组织的热能接触,进而降低组织失活、液化的概率。(6)设置单独的病房,分离伤口感染者与无菌手术患者,强化病房环境的管理,对探视人员进行把控,并且分别安排家属探视时间与集中换药时间。

综上所述,加强普外科医疗工作者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意识,及时处理和避免易感染因素,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小莲,章卫根.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4)

[2]项晓皑.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2(02)

[3]吴强,段慧玲,苏小盼.神经内科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及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12(04)

[4]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2)

[5]张丽华.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2)

[6]梁振潮.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34)

猜你喜欢
切口感染预防对策普外科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微信在小儿普外科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治疗
私设“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