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 刘雅峰
【摘要】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联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患者疼痛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吸氧,抗凝,扩管,发病12小时以内溶栓或者介入治疗。同时,给予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MAP、 HR 、SPO2及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心率减慢明显,血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氧饱和度增幅更明显,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高位硬膜外阻滞能有效缓解疼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氧供,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功能,防止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心梗患者恢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气滞血瘀,剧烈胸痛,血府逐瘀,硬膜外阻滞,血液流变学,VAS评分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36-01
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剧烈疼痛,可以导致患者紧张、焦虑、烦躁,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产生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并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加重病情;同时,疼痛引起的过度应激可使血液高凝,加重血栓形成,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本研究,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气滞血瘀证伴剧烈胸痛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剧烈心痛,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舌质暗有瘀斑,脉沉玄涩。西医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
1.2 纳入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患者:剧烈胸痛或胸痛伴心衰者,能主动配合硬膜外穿刺置管和中药汤剂治疗者,男女不限。
1.3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者;②肠梗阻患者;③肝硬化、血液病、自身免疫疾病者;④凝血功能障碍者;⑤脊椎畸形、穿刺部位感染者;⑥精神病不能合作者;⑦年龄大于80岁者。
1.4 一般资料
随机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剧烈胸痛伴心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2±7.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7±8.3)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吸氧,抗凝,扩管,发病12小时以内溶栓或者介入治疗。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给予相应处理;剧烈胸痛给予高位硬膜外阻滞(T4-5穿刺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4cm,给予0.1%罗哌卡因10ml,控制麻醉平面在T1~T5,接镇痛泵6ml/h泵入,连续3天)。
1.5.2治疗组 对照组基础上,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处方: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12g,红花9 g,枳壳9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5g,川穹5g,牛膝9 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温服,疗程为2周。
1.6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心前区疼痛VAS评分(方法:治疗前将一10cm长尺放在患者面前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痛,让患者选择代表其感受的疼痛程度的数字,医师依患者选择为其评分,<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表1.
②入院当日及第14日于肘静脉抽血检测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维蛋白原。见表2.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无差别,且评分均2<2分,疼痛缓解率100%。
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HR 、MAP、 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率降低明显,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升高,血样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府逐瘀汤联合高位硬膜外阻滞能提供充分的镇痛,减少应激反应程度,降低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氧供,减少氧耗,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府逐瘀汤联合高位硬膜外阻滞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
3 讨论
中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痛”“胸痹”范畴,表现为气滞血瘀、血脉不畅,严重者可发生剧烈胸痛。临床主要以益气活血、理气止痛为主。研究证实(2),持续性胸痛可使AMI患者大脑皮层发生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高位硬膜外阻滞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分泌,减慢心率,降低心肌做功,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流分布,并可提供有效镇痛,抑制应激反应,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缺血-疼痛-缺血),有效缓解心绞痛、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
现代研究证实,(3、4)血府逐瘀汤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因而可以提高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血府逐瘀汤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止血压过度降低,起到抗休克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血府逐瘀汤与高位硬膜外阻滞相互协同,能提供完善的镇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加速侧支循环建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本观察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联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脑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4.
[2]郭克锋,苏景宽,朱银星,等。冠心病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384-1385.
[3]程少冰,周永红,陈利国,等。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清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971-973.
[4]张文江,邓冰湘.血府逐瘀汤抗动脉血栓形成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