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局部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行腹股沟疝(IH)修补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手术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43例)行局部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使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统计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8.6±4.0)min、术中出血量为(11.8±4.9)mL、平均住院时间为(6.0±2.5)d,对照组相应数据为(56.6±5.5)min、(17.4±5.2)mL、(8.6±1.7)d,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股沟疝治疗时采用局部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升治疗的安全性,缩短恢复时间。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手术;VAS评分;安全性
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IH)又称“疝气”,是发生在大腿和腹壁交界的三角区域病理性突起,主要是由于腹股沟区组织缺损导致腹腔内的内脏器官向体表突出的现象。腹股沟疝会引发阴囊血肿,阴囊组织粘连等情况,因此尽早且有效的治疗能够避免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疝修补手术会造成缝合部位出现较大张力,因而术后恢复时间较同时会引发剧烈疼痛影响患者近远期的生活质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地缓解了患者术后剧痛和恢复时间缓慢的弊端。本文对传统术式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均是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问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病例数共计为8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3例,男女比例为31:12,患者年龄在43~68岁问,平均(52.6±1.4)岁;斜疝36例、直疝7例;单侧疝26例、双侧疝17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9:14,患者年龄在40~67岁间,平均(55.3±1.7)岁,斜疝38例、直疝5例;单侧疝29例、双侧疝1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IH患者均经临床诊断标准确诊,症状表现为腹股沟区域有可复性肿块且伴有局部坠胀现象;体征表现为站立体位时腹股沟有明显肿块,部分无法回纳;行超声、CT诊断确诊的IH患者,Gilbert分期为Ⅱ期IH患者,本次实验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全身性系统疾病患者等。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TAPP术式,即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保持外展,脐下约2cm处行约1cm切口置入套管针和腹腔镜,同时在下腹左右各行2cm切口置入操作器械,弧形切开脐内侧韧带和髂前上棘问的腹膜组织,翻开疝囊并完全将其剥离操作,体积较大的疝囊进行横断处理;然后分离腹膜前间隙充分显露耻骨结节、COOPER韧带以及动脉血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然后分别在尺骨结节等缝合聚丙烯补片,再缝合腹膜组织,常规留置导尿管。
观察组即注射浓度为1.0%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处理,经切口位置的内环侧部位的皮肤进针,向外环处皮下、皮内注射麻醉剂约7-8ml,随后在患者耻骨结节位置注射麻醉剂4ml左右。依次切开皮肤并分离斜肌腱膜探查髂腹股沟神经并封闭操作,随后依次缓慢分离提睾肌、精索同时阻滞生殖股神经。剪开腹横筋膜使用医用纱布包裹疝囊缓慢下推确保筋膜和腹膜完全分离,然后建立一个d=10cm的腹膜圆形间隙。体积较大的疝囊首先从中间离断处理之后送回腹腔(近端包扎处理)、体积较小疝囊则直接送回腹腔中;先将上层补片对折处理后使用夹钳夹住,然后将下层补片折叠呈“伞”状放置于膜前间隙,术者使用手指插进补片凹陷处并缓慢下推直至下层补片完全展平,而补片连接体则在疝环中间,然后测量内环内径若尺寸>3cm应进行缝合,随后依次缝合周围组织,手术完毕。
1.3观蔡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耗费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采用VAS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予以评价,0分即无痛;1~3分轻微疼痛;4~7分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无法耐受;统计2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随访过程中复发率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问数据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组问数据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VAS评分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33%(1例),对照组为11.63%(5例);随访6~9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7例,观察组未有复发情况发生,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患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总称,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积越大的疝囊其内容物就越多。传统疝修补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各个组织强行缝合钉合在一起,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遵循组织结构的解剖要求和生理要求,手术缝合处有较为明显的张力作用,因此大多数患者术后出现剧烈疼痛无法耐受,同时传统术式的恢复时间缓慢,很容易发生院内感染的并发症情况,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资料显示传统疝修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左右。鉴于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考虑,我院在治疗腹股沟疝囊时采用局麻无张力疝囊修补手术进行治疗。相比于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患者术前、术后的用餐均不受影响,对于合并其他病症的患者在术前还可以照常服用治疗药物。局部麻醉方式不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正常进行心电监测。再者局部麻醉时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配合,比如在探查疝囊时可以叮嘱患者通过咳嗽等方式确定位置,防止遗漏情况。另外局部麻醉药物代谢速率较低,麻醉效用保持时间较长,因此可以降低镇痛剂的使用量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无张力修补术式严格遵循组织解剖结构的要求,不断精炼和完善操作步骤、手术全过程在腹腔镜下完成,因此手术创口小,不易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无张力修补术式的原理是先将疝囊全部翻入到腹腔之中,一方面可以缓解疝囊对腹壁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疝囊对内环口的作用力,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对损坏的内环进行修补处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补片缝合时需要对后壁进行加强处理,而补片下段应该缝合至耻骨结节上,保持补片的平整性避免其出现游移情况。本次实验中使用的聚丙烯补片和人体组织的相容性良好,补片在生产制作时充分考虑人体代谢等的需求呈网状结果,网孔可以促使纤维细胞通过并逐渐提升修补处的结构强度,防止术后复发的情况。本次实验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修补术式,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局部无张力疝修补术式,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无差异,均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但是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耗时、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疼痛程度以及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表现处较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囊临床治疗时采用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式,安全性高、恢复速度快、疼痛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