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2015-10-21 20:03姬丽敏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意识语言

姬丽敏

【中图分类号】R6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00-01

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知识,首先要培养一种文化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体现着文化的意义,又促进文化的发展。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应只是学习一种语言工具,还应接受一种随语言带来的异地文化,这也是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了解异地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知道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外国文化导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外语学习和课堂中来,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人生视野,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和运用这门语言。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一词没有一个官方的准确定义,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有2000多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意识形态长期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形象,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风情、生活、思维、价值等基本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

而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各种表达符号的总称,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凡是人类出现的地方都有语言的出现。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的媒介,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本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语言不仅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生产生活,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那么,文化与语言是什么关系呢?

对此,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既然如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得用哲学科学里联系观中的整体与部分知识来解答了。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其次,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人们可以逐渐掌握整个文化。最后,语言和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很难掌握好一门语言。语言的习得对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前进。因此,要掌握一种语言必须先掌握其文化背景,学习一种文化首先要学习它的语言。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培养文化意识适应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外语学科属于人文类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因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之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知识,并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远比简简单单地学习具体的语法和词汇知识更有意义。此外,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学习语言的最初目标也是交流和沟通,要想发挥语言的交流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不断学习和思考新的语言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掌握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是提高教师人文修养的需要。培養文化意识适应了提高教师人文修养的需要,为学生塑造了良好师德形象,也使教师在人文修养提高的同时教授学生更多的语言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延伸知识。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全知全能的,并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专且广的知识体系的教师。对于外语专业的教师来说,掌握宽广的语言文化是教师良好的人文修养的有力体现,也是反映教师良好师德形象的有力途径。教师了解异国或异地文化,并将文化意识引进外语教学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得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塑造了良好的师德形象,满足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需要。

三、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指对自身文化影响的行为的意识,对别人受自身文化影响的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身文化观点作出描述和解释的能力的培养。文化意识培养所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复杂,具体表现在教学上,主要指不同文化的体现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解释:

1、语义。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丰富生动的文章的基本单位,是体现丰富语义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意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彰显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特定文化。其次,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了词语的特殊意义,在文化上反映了特殊的意义效果。例如,虽然“dragon”用中文翻译过来是“龙”的意思,但“dragon”和“龙”这两个相同含义的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文化意义却各不相同:汉语中的“龙”是指吉祥或王权的象征;而英语中的“dragon”是指怪兽,并非褒义词。

2、语法。语法是构成句子和篇章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句子形成的重要规则和具体形式。语言文化的差异因为语言中语法的形式、顺序和构成样式不同而真实存在。不同的语法结构是不同地区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体现,也是不同地区语言文化的体现。例如,英语中的语法比较注重形式,不同的词性会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来体现,一个单词的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拼写并不相同。而汉语中的语法在形式上比较随意,体现了意义至上的原则,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等构字法都体现了意义至上的原则。

3、语篇。语篇是指由词汇和句子构成的较大的语言单位,往往表达了丰富的语言内容。语篇的结构与样式也由于文化的差异变得不尽相同,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思维习惯造成了不同的语篇样式,不同的语篇样式也达到了不同的语篇效果,这也是文化的体现。

4、语用。语言的交流作用在文化的传承中变得尤为重要。但是,语言的使用效果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例如,开放的文化环境和严肃的文化氛围,其礼貌问候方式和称赞方式等等都各有特点。例如,东方人强调谦虚,在回应称赞的语言上说的是“哪里哪里”,而西方人比较直白,在回应称赞的语言上说的是“Thankyou.”。从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上,可以看出地区不同的文化氛围。

四、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方法很多,只要是将文化元素加到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促进学生增进语言学习的,都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文化意识的好方法。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了解学生,具体分析。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情况下,才能具体结合教学实况,对症下药。例如,有些学生比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可以选择将丰富多彩的信息通过图片、影视作品等形式向他们展现;而有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书籍,体验文字带来的美好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生经典书目等形式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还有的学生喜欢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展开互动……此外,了解学生,具体分析的方法还必须定期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分析教学具体成效情况,改变和发展不同的培养形式,做到与时俱进,与学生情况俱进。

2、增加文化课程,教材选择合理。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化类课程。例如,社会学、人类学、外国文學作品欣赏、外语电影欣赏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还开阔了学生视野,了解了外国文化。在教材的选取上,要因时因地,应适当选用一些外国出版的教材,也应选用一些涉及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实例的教材。这不仅方便学生学习外国文化,也方便教师在文化背景的对比和对照下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

3、注重课堂教学,加入文化元素。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不仅体现在教授什么样的内容,也体现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加入外国文化知识的讲解,和语言知识相融合,使课堂生动具体,使学生真正理解语言知识。课堂教学加入文化元素还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模拟情景对话,学生文化课题讨论研究,教师讲解文化故事等形式开展。学生在讨论和编制对话的过程中,也涉及了一些语言文化的分析和说明,必要时候再加上教师的深入剖析,这种效果会更明显。

4、课外阅读和观看,增加知识面。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能培养好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对外国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等进行广泛阅读和观看,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必要时学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和分析观看的作品,或对某国文化某方面的知识进行探讨,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和观看的作品上,应尽量选择外国文学原著和外国原创电影或纪录片,进而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和文化特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和总结概括的方式对其进行读书笔记或观后感的采写。

结语:

总之,外语教学中,教师不应注重抽象的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应从传授相关语言文化知识,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学习语言文化,掌握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骆贤凤.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2]张志鸿.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3]胡志红.影响外语教学的因素——师生关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意识语言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消防意识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