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梅 李健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作文与生活联系的纽带。为编织这条纽带,让学生的作文绽放真情之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题的布置,着眼于生活——培育思维之花
人教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两个这样的作文题目:
1.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2.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我把两个文题融合在一起,将要求稍作变动就变成了:
1.回家询问你的外公、外婆和爸爸,或者母亲的同事或朋友,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说说哪些事情触动了你的心灵,原因是什么,这些事情反映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或特点。
2.拍一组母亲的生活画面,或者拍你认为可以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的画面,可以是母亲的手、面部、头发、衣着等,对比它们和你的手、面部、头发、衣着等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
3.把你的调查情况整理成文字材料,尽量全面而又有重点,并分类整理。如:表现母亲善良的、勤劳的、舍己为人的、关心子女的、有正义感的方面。
这样的要求把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作文不再是课桌前的冥思苦想,而是活生生的人或物,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样的材料丰富了学生的感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绽放出美丽的真情之花。
二、材料的积累,投身于生活——浇灌能力之花
学生在周末通过和母亲身边的人沟通、交流完成了作文材料的积累。孩子眼中的母亲,更多的是“母亲”的角色,是单一的。但学生在和母亲的亲人、同事、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他(她)了解到的是母亲各个方面的情况,以及周围人对母亲的评价,孩子对母亲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作文素材就更充实、更完备,为作文准备了充足的素材。
1.学会交流的技巧。与人交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对学生踏入社会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了解母亲情况需要与人交流,这给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锻炼。例如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最好的“伙计儿”是隔壁的张阿姨,可阿姨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人,基本是问什么说什么。想起老师讲过的提问的技巧,我灵机一动说:“你们的交往中最令你难忘是时什么事情?”这一问让阿姨的记忆飞回到了童年,讲了很多有关母亲的事,讲到高兴处阿姨就大笑,我也大笑,阿姨说我给她带来了快乐。这让我懂得了: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交流也是需要技巧的。
2.锻炼倾听的能力。倾听和说话一样具有说服力,注意倾听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它常常使人不花费任何力气就取得意外的收获。倾听是一种重要能力,了解母亲情况的过程,也是学会倾听的过程。
例如有的学生提到和她的远房外公交流的情景:我问外公母亲儿时的故事。 他讲了很多,后来他甚至讲他自己的童年,我听得有些乏味了,就有些心不在焉。忽然,我看到外公的脸色似乎有些不自然,我问他怎么了,他憨厚地笑笑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我说得多了,你不爱听了就回家吧。”尽管他没有责备我的意思,但听了他的话,我的脸还是一阵发烧,我应该认真倾听他的话啊!
这件事让我明白,当你和别人交流时,你要认真地倾听,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信息。
倾听的过程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母亲的事情,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也让他们学会了倾听,锻炼了倾听的能力。
3.提高归纳整理的水平。学生询问的人很多,了解的材料也五花八门,如何把这些纷繁蕪杂的材料归纳整理,从中提取出精华部分为我们所用,就需要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学生按体现人物不同的特点来给材料分类,提高了他们归纳整理的水平。例如:一个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情寄托在对母亲的手的刻画上。她写道:我妈妈的手又黑又瘦又粗糙,与我光滑柔软的手一比,我觉得妈妈的手丑陋极了。但正是这双“丑陋”的手,每天操持着家务:做出可口的饭菜,洗出干净的衣服。正是这双手让我和爸爸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这双手又是美丽的。
三、成文的过程,立足于生活——收获真情之果
通过准备,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素材,如何把这些素材变成感人的文字,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作文课的任务。学生积聚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已暂时冷却,为了让他们灼热的情感重新沸腾,我找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发给学生,唤起他们的表达欲望。文章的名字叫《疯娘》,是表达疯了的母亲对儿子的爱的。作者写得很感人,学生读得很认真,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感动自己的事情,有的同学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我觉得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就让学生结合搜集整理的材料,写下对母亲的感激和爱。在这次作文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感情,有的学生甚至是流着泪写完的。我用相同题材的文章,触动了学生心中那根爱的琴弦,并让它奏出了优美的乐章。
总之,只要作文的每一步都不脱离生活,文题的布置着眼于生活,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材料的准备引导学生投身于生活,深入体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能力,成文的过程唤起学生的真情,表达学生的真情,那么,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