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菊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将阅读课上成了知识点的条缕分析课,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在学生眼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是作者介绍、生字认读与段落的分析课,学生失去了阅读的机会,失去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互动的机会,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势必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教学不能再是教师向学生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才能展开主体阅读、主动阅读,这正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
(一)用音乐来感染学生
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小学生所喜爱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引入音乐,可以说为静止的文字谱上了跃动的音符,这样让整个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让整个教学更加富有感染力。这样更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对文字的阅读欲望。
(二)用画面来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与单调的文字相比,图片更加直观、形象,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想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教材配备了大量插图,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从插图中获取更多直观认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三)用问题来激发学生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起学生心中的悬念,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原因、结果,这样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促使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相机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正所谓“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与思考是一个统一体,只读不思,只能浮于表面,更谈不上个性化解读。而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并不能展开独立的思考活动;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文字表面,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相机启发与诱导,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新课改提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放权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扶放有度,既要给予学生阅读的主权,同时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这样才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角色作用。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超越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对文章的理解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才不会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能够透过文字深入本质的理解。
三、交流讨论,实现课堂互动教学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引导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阅读中的不同见解与感受,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是一个思想交汇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共鸣的过程。通过不同观点与见解的交流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释放潜能,达成共识。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被教材、教师所束缚,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会表达出来,展开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更有深度,才能彻底改变以往的讲读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的学堂。
四、激励评价,提升学生阅读动机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传统教学只重结果的单一评价,忽视学习过程,容易抹杀学生的努力与热情,而不能发挥评价的真正功效。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就要运用激励性评价,如表扬的话语、鼓励的眼神、爱抚的动作,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求知的强大动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热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区别对待学生,不要对所有学生施行同一个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来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进行适当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认可,对自己的信任与鼓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并展开独立而认真的思考与思维。
总之,实现个性化阅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