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
随着杜威、蒙台梭利、奥尔夫、皮亚杰等国内外教育理念进入以及新《纲要》的指导,我们幼儿教育理念从单一的教学到现在的多元化主题活动教学、区角活动教学。教师们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他们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区角活动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活动方式,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由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目标、规则、方法,并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可见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
同样,在科学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到底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成为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小班幼儿年龄小,并缺乏经验,对成人的依赖性强,怎样才能使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既能在自主的、宽松的、愉快的活动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又使活动不失去目的性和方向性呢?笔者从小班的科学区域活动中进行以下的阐述。
一、根据幼儿的活动表现教师的适时介入
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了解班里每一位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的情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时间、空间,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如在“我们会跳舞”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对操作材料很感兴趣,一开始我不是急于把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而是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操作材料,然后再逐步的进行引导:你觉得这些材料还可以怎么玩呢?这样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围绕着活动的目的性进行。
二、教师要等待介入契机
幼儿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地观察,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马上介入,而是进一步关注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師过早介入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探究,形成依赖性。然而,当教师看到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并开始对探究失去兴趣时,就应及时介入使幼儿对活动重新有了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如“寻找声音”的活动,幼儿在第一次寻找声音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受他人的影响幼儿寻到的物品都是单一的材料(装有物体瓶子),此时教师介入“还有什么别的物体可以发出声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再次去寻找声音。但由于小班幼儿在认识的过程中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他们一时没有找到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就在他们想退出寻找活动时,教师及时的介入引导,使活动得以继续,“你们再找找看,平时你们听到过的声音这里有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巫思曼小朋友就发现了一个铃铛并一边摇一边对我说:“老师这是圣诞节的铃铛,很好听!”接着朱镇豪又发现了木棒敲木棒会发出声音,王芊浔发现了两个木块之间碰在一起也会发出声音。
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介入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小的幼儿,差异就越大。因此我们在指导时先观察了解,然后再介入指导,通过观察进行因人施教,引导每个幼儿缩短他们之间的差异距离。如在玩“传声筒”的活动中,幼儿先尝试用短直管子传递声音,接着引导孩子加长,在玩的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幼儿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短直管子探究是否能听到声音。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先在一旁观看他们如何把管子加长探究是否能听到声音,然后在教师的介入引导下他们接了一段拐弯的管子,探究是否能传递声音。能力较弱的幼儿在一旁也开始进行模仿,这也是小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他们从开始的探究是否能听到声音,到后来尝试去辨别长短不同、材质不一样,形状不一样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能传递声音。在活动中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其中的快乐,教师的介入让幼儿觉得活动更有趣。
以上是我在小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介入的几点见解,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是必要的因素,及时的介入既能给幼儿一个自主的、宽松的、愉快的、自主探究的环境活动,既不会让活动不失去目的性和方向性,又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