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春
[摘要]引导、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促进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激发、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动机,保护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激发 培养 配合 榜样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时髦的用语,因为对孩子的溺爱、娇惯在众多的家庭中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越来越突出,在大人的眼里他(她)们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颇受宠爱,“包办、代替”成了孩子们的“护身符”,从而降低甚至丧失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研究课题:班主任如何培养寄宿小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引导、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促进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激发、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动机,保护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汤河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据我调查表明:一至三年级有80%的学生不会叠被子、60%的学生要家长穿衣和洗脸、40%的学生没有刷牙的习惯、70%的学生从不在家打扫卫生……针对这一现状,我抓住学生一星期五天全天候生活在学校的优势着重从生活自理方面入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地结合实际上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中把书本中的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例《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的第3课,第5课是学习穿裤子,衣服和叠被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在班队活动中进行“生活自理大比赛”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加了信心,并付诸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还要在课余中,发现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如戴红领巾、系鞋带,翻正领子等。
二、开展比赛,引入星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
通过学校比赛,选出的优胜者,作为学生的“生活小指导师”。教師可以采取“一帮一”的形式进行指导,即:一名高年级学生具体教低年级学生穿衣、漱口、系鞋带、叠被等。班级还可以在每学期开展两次大规模的自理能力竞赛活动(如:看,谁洗得手绢最干净?比一比,谁是系鞋带小能手?),通过竞赛选出优胜者进行表彰。同时引入星级评价机制,设置“自理星”,详细列出自理星评选细则及申报评选办法。确定平时申报考核和学期末集中评选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通报。
三、开展“巧用零花钱”等活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消费的能力。
寄宿制学生中由于零花钱引发的问题相当多:有些低年级的小学生花钱不合理,将父母给其买饭菜的钱都用在零食和玩具上,吃饭菜靠“乞讨”;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零用钱常是“一日光”,即周一来校所带的零用钱当天就用完;还有“借高利贷”的现象,如这星期向你借三元,下星期还你五元;更有甚者因花钱过度,不够开支而“行窃”……如何纠正这些不良现象呢?教师可以开展“巧用零花钱”、“记帐消费”、“俭以养德”的倡议活动、开设“红领巾”银行……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强化自我管理消费的能力。可以将此活动延伸到家庭,与家长联合鼓励孩子学会储蓄。评出“理财小能手”,从而培养理财能力。那究竟怎样指导学生“记帐消费”呢?首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帐本,将这一周的零花钱进行预设,每天在下自习前几分钟将这一天的消费开支与预设进行核对,把意外或不合理的开支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今后自我控制。通过开展“记帐消费”活动,大多数同学开支趋向合理化和有节制性。
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在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有这么一个笑话,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研究生从小到大除了学习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道饭怎么煮,衣服怎么洗;一次,面对煮好的蛋,竟不知该如何去壳吃,拿在手里无从下手。从而,告诉我们,家长们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发掘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提供仿效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故事会、主题会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再现那些自幼失去亲人或致残而又自强不息的人和事(如汶川地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使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升华。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也可以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大人在做事会要求试做,如洗碗,擦桌等。这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让他们感觉到劳动的乐趣。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二是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一样,这时,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而应该给予表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三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让孩子失去信心,从而滋生依赖心理,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我不会干不要紧。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总之,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达到“生活育德,生活育人”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