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云
情对于观察自然、思考世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选择语言文字,与这一中华民族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语文结缘的人来说,就更不能没有情感了。让文字走进灵魂深处,从而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热爱语言文字,与书结伴同行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教育家,他的札记中记载了他去听一节历史课的经过和感受。那节课非常之精彩,以至于让检查以及听课的人忘了记录,全身心投入,把自己也当作了学生。当问及这位教师准备这节课的时间时,他说:“用一辈子来备课,三十年的努力耕耘能让我在课前十五分钟准备出这节课。”听了他的话,我们不仅深思:教育需要的是真情,是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而所谓的教育技巧来源于“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那份坦然与自信。每天把自己的心神和灵魂沉浸在书中时,心情便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浮躁;当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时,灵魂便多了一份高贵,少了一份庸俗。每天都能拿出一定时间来读书,每天都能与文字、与智者邂逅,让文字来洗涤愚昧,让智慧充盈头脑,日积月累,定能让自己不再平庸。由于内心有着对书籍的热爱,对语言文字的浓厚深情,对工作的痴情,还有一份对学生的舐读之情。所以“三更有梦书当枕”。
身边的一些事实证明,一些名师、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随着教学时间的不断增加,学校的教科书在教师丰厚的知识储备面前就会变得越来越薄。这不仅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理论在不断增加,更是因为这种日积月累的读书促成了教师教育技巧质的飞越。在这种质的飞越中,庞大的知识底蕴滋养着教科书的海洋更加宽广。
二、真正的爱学生,让兴趣叩开语文的窗扉
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仅有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而课堂的主体却冷漠着、抵触着、无动于衷着,那么教师的情无异于“自作多情”。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爱上你的学科、爱上你的课堂,当他们主动去敲击语文的美妙音符,叩响语文教学的窗扉时,这种潜能就是无法估量的,我相信,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人有幸福感,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用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学习尤其是课堂就是一场戏剧,成功的教师是一名幕后的导演,而学生才是这出戏剧的主角,通过演绎自己喜欢的角色,获得一种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从而找到一种自我存在感和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有“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而我有“快乐之角”、“展示之角”、“荣誉之角”,在这些学习劳动以及成果展示中,让学生有快乐和成功的真实感受最重要。也许就是这一次真切的感受,足以抵消他所有的劳累,也足以唤醒他的自尊,让学生不再麻木,不再无所谓。因为这一次让他有了货真价实的收获:不再卑微,不再一无是处,不再是别人眼中的弱智!当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被唤醒,产生一种我要学的欲望,那么就会对语文产生极大的热情,在语文课上就会爆发出极其强烈的情感,而不是单靠教师的煽情去被动完成学习任务了。
三、让语言文字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语言的作用之一就是沟通。写在纸上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文字,它为学生和教师架起了一座与文人墨客、古圣先贤沟通情感的桥梁。那里面有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爱情怀;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耿耿忠诚……这些又何尝不是一段段萦绕情怀、涤荡心胸美丽情感呢?但是如何让学生来感知这份情感是最重要的。我想,了解這些人物的生活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他们的性格志趣和爱好,会让学生走进古圣先贤,并且爱上他们。在教学中,紧握这些敏感的情感幺弦,就一定会奏响生命的最强音,也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挚爱,相信会教育出大气磅礴的学子,而这一切也源于情感。
无情不成文,写文需要情感,而教文、学文也需要情感。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无水之源,迟早会枯竭;没有情感地去学习语文,那也就像是无水之木,迟早会枯萎。情感才是支撑语文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的不竭源泉。
纸短情长,语文教学的博大、深邃、睿智又岂是几页稿纸讲述得清的,但却有一样不可少,就是“情”。“情溢语文”,我将带上情字,去探索语文教学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