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甫 胡昀 曾求生 彭礼智
行为素养培养和提升是人生的基础课程。农村艺术特色高中以艺术特色教育为突破口,针对学生的行为素养现状,探索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途径,确立行为素养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内容,优化育人环境,构建课程文化,强化行为素养培养的强制性和自觉性,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通过仪表举止、语言交流、学习交往、合作探究等行为教育,提升学生行为素养水平和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研究,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地处农村或新城区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艺术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潜能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仪表举止、语言交流、学习交往、合作探究等行为教育,努力提升学生行为素养的实践研究。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因而人的行为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市级艺术特色高中,根据武汉市分类招生政策之规定,我校只能招收三类生源。面对办学的实际,我们认真分析了校情和学情:一是生源构成复杂,其中留守学生和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大多缺乏良好的行为素养,或厌学嗜网,或放荡不羁,或孤僻冷漠等;二是学生知能基础相对薄弱,又缺乏意志、毅力和行为习惯。这些现象曾一度令学校、老师一筹莫展,成为制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终身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申请了《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研究》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内化学生行为素养为核心,以矫正、规范和提升学生外显行为素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学生良好行为素养提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探索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途径和方法,不仅是学校内涵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看,对外开放,既给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但又难以避免地面临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看,教育既受制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又为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服务,因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需要看,高中学生自身良好发展,既要有知识、能力的良好发展,更要有良好行为素养发展。所以,行为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基础。
二、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现状
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精心编制了《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编制主要采用单选题,兼顾多选题,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学习行为素养、媒介行为素养和人际交往行为素养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全卷共设计47道题,其中学习行为素养33道题,媒介行为素养11道题,人际交往行为素养6道题。2012年4月,我们选取了学校高一、高二在级的712名学生,其中艺术生152名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1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88份,有效问卷率为96.62%,其中艺术生有效问卷率为100%,现将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1. 学习行为素养欠缺。首先表现为学习方法欠缺。调查显示,15.5%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有严重的依赖性;53.6%的学生学习程序不当,学习效果事倍功半;65.4%的学生缺乏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不明确;76.6%的学生注意力转移或专注不够,学习意志不坚定;60.7%的学生不做或不会做学习笔记,学习缺乏勤奋;其中艺术类学生尤其严重。其次表现在学习习惯欠缺。40.5%的学生不读、不记、不求甚解,81.7%的学生仅凭兴趣学习。调查还发现,艺术生的“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表明艺术生忽视文化课程学习的不良倾向非常严重,他们更加缺乏全面发展的学习习惯。
2. 媒介行为素养欠缺。95.5%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其中21.7%的学生根本离不开手机,部分学生沦为“手机控”或“拇指一族”,对手机产生了严重依赖心理。67.6%的学生手机上网以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聊天、贴吧、购物为主,侧重手机的娱乐消遣功能。55.6%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以上,教室、寝室使用手机的学生分别为48.9%和40%,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80%的学生经常或偶尔向他人送礼,开始尝试使用媒介作为交往的手段。30.1%的学生吸过烟、喝过酒,尝试吸烟或喝酒的学生越来越多,趋于成人化。
3. 人际交往行为素养欠缺。首先表现在对交往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认知错位。在评价对蓄长发、留长指甲、染指甲,公共场合穿拖鞋,衣冠不整,不讲卫生,大声喧哗等行为时,58%的艺术类学生持肯定或中立态度,30%的非艺术类学生持肯定或中立态度,表明艺术生和非艺术生对交往过程中的审美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其次表现在交往过程中不注重交往礼仪,40%的学生见到老师、长辈视而不见,20%的学生下课起立目光不注视老师,7%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推门而入,43%的学生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用粗口或暴力解决。其三表现在人际交往技巧比较欠缺,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仪表、态度、眼神及肢体语言运用不讲究,或表现自我意识强,不关心、不尊重他人;或表现为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沟通;或表现为没有知心朋友,不能以诚待人;或表现为傲慢,自恃其某项特长,其中艺术类学生表现尤为严重。
综合上述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一是学生个体行为认知欠缺所致。我们认为,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不高,道德评价能力低下,因而对事物的认知常常带有着片面性甚至偏激性。二是同辈群体影响效应。调查显示,45.1%的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为同学。他们倾诉对象的選择非常单一,因而容易受到倾诉对象左右。三是家庭环境影响效应。家庭是学生行为素养养成的基本场所,家庭成员行为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四是学校教育环境影响效应。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陈旧观念的影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淡化,缺乏有效的德育。五是社会环境影响效应。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学生价值取向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诚信缺失、读书无用等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理论
研究中,我们将“行为素养”界定为“学生在社会公共环境中所具备的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行为表现和习惯等诸要素构成的优良品质。”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从学校教育目标出发,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意识形成积极影响,通过训练和强化促进学生行为素养品质的提升,其中训练、强化是途径和方法,行为外显习惯是教育目标和结果。
1. 行為素养的内涵及特点。行为素养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修养,是人发自心底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常常通过言行、举止和仪态文明,待人优雅和谦逊等方面的行为外显。因而它具有实践性、发展性、相对稳定性、差异性、滋养性、多面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2. 行为素养具有层次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要求。行为素养的层次主表现为公民行为素养、大学生行为素养和中小学生行为素养等方面,因而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素养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也存在明显的层次性。
3. 行为是素养外在的表现和综合反映。衡量一个人行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行为可以划分为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两类,良好行为用认可、巩固、训练、继续、强化等词语表达,不良行为用规范、改变、矫正、中止、弱化等词语表达。
4. 素养是内在的比较稳定的特征。素养可用提升、内化、影响、品质、统一、稳定等词语表达。行为与素养有同一的地方,行为习惯是素养的客观内容,认可、巩固、训练、继续、强化良好行为,并在多次重复行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习惯;规范、改变、矫正、中止、弱化不良行为,并在多次重复行为的基础上矫正不良的习惯都是素养的重要方面。
5. 提升行为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素养高则行为良好,行为端正则体现素养高。不良行为不可提升,但可以矫正训练,这种矫正包含两类:一是通过强制性改变,如制度约束手段促其转变,二是经过自觉性改变,如先进示范带其改正。行为素养提升既有良好行为的提升,又有不良行为的矫正,既有外显,又有内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行为素养提升特别强调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内化,提高认知,丰富情感,孕育意志,由内而外,从而体现在外在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矫正成功上。高中生行为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石,学校教育是主渠道,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行为素养习惯的培养和提升。
四、学生行为素养教育原则、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以来,学校坚持把课题研究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结合,提出了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1. 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原则。研究中,我们系统地提出了新时期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七原则:遵循行为的规律性原则,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坚持做事与做人相结合原则,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原则,坚持循序渐进与防患未然相结合原则,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坚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
2. 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目标。学校引进、借鉴和吸收国际“6S”先进管理经验,强力打造学校管理文化。以学生品行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文明素养为主体的有效德育体系,实现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道德自尊、情感自爱、是非自辨、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强的行为素养提升目标。
3. 学生行为素养教育具体的内容。学习行为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情感、态度、方法和习惯,重点研究解决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什么时间学习、什么环境下学习、怎么学习等问题。媒介行为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探讨手机等媒介方面的正确引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判断、选择、反思和正确利用各种媒介资源的能力。人际交往行为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往常识、生活行为、团队合作、法律道德责任、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规律、技巧和能力,突出解决如何做人、如何实践交往的问题。
五、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策略
1. 创新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途径。我们针对新时期农村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了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并实践了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辅助的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构筑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教育的平台。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开通网络交流平台、开办家长学校、实行德育承包制、实施爱心工程和教师家长结对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了德育管理、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校园文化、自主活动、文明上网等教育机制建设;突出学生自我教育、修养指导、情境体验、情感陶冶、对话晓理、榜样示范、实践锻炼、评价反馈等学生行为素养提升内容的研究,形成了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教育体系。
2. 优化学生行为素养教育环境。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濡染作用,强力打造行为素养教育环境。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制定出台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坚持“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1)打造温馨的家庭文明行为素养环境。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必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并且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分期分批培训家长文明行为素养;通过印发文明素养手册规范家长的行为习惯;通过总结交流、事迹展览等形式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2)打造明礼诚信的校园环境。学校根据地理环境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了全盘规划,调整布局,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努力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体现特色文化的引领和熏陶,让校园沐浴在明礼诚信的氛围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使之与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相融合;制定出台“文明礼仪示范班”、“文明礼仪标兵”评比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要求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3)打造共同育人的社会环境。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广泛开辟社会教育渠道,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因素。经常与校外教育机构相互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对学生行为素养提升有积极教育作用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强力打造提升学生行为素养的课程文化。一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在研究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文化的建设,组织学校精干力量,对学校现有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大膽精选、整合和创新,系统地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根据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特点,构建了学科素养课程;拓展德育课程,构建了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媒介交往技巧、人际效策略、传媒艺考策略等课程;根据行为素养的实践性特点,构建了舞蹈体操、话剧表演实践活动课程,全面纳入课程开设和管理,为促进学生行为素养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科学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学校调控和学生自我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对所有校本课程全部纳入课程管理,将其分成为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课程纳入授课安排,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修。三是突出实践活动课程。按照学校行为素养教育目标和要求,我们构建以典型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见贤思齐的系列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为支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觉体验;以历史名人、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为榜样,让学生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以老师为榜样,让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以及情感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家长为榜样,让家长以身作则,做文明行为素养的表率;以学生为榜样,激励学生向身边的榜样看齐。让学生通过活动课程,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修养、自我反思、自我控制和自我改造,从而不断提高行为素养认知,丰富情感,孕育意志,展示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狠抓行为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两个环节。我们认为,学生的行为素养教育过程是由若干环节构成,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狠抓了行为素养教育的两大环节。一是行为素养教育普及环节。在本环节中,我们总结提炼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拟定教育方案,选择教育机制——实施方案,指导践行——督查落实,总结评估普及流程。二是行为素养教育提升环节。在本环节中,我们帮助学生拟定出:分析自我—列出清单—订立目标—寻找方法—心理预演—身体力行—勤于反思的提升流程,然后循环往复,最终实现行为素养螺旋式提升。
5. 创新行为素养教育评价。经过反复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们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下列学生行为素养的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规范,也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既要注重学生的校内表现,也要注重学生的校外言行,着眼于学生行为素养的整体提高。
(2)发展性原则。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表扬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发扬成绩、修正不良行为、提升文明素养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
(3)多元化原则。学生基本行为素养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让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
(4)客观性原则。学生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还成功地提炼出添加维生素法、目标激励、积极暗示、合理安慰、积极评价、期望提升、艺术批评等具体评价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效性,也不断提升了学生行为管控和行为外显的品质。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三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取得了有效性的突破。
1. 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行为素养,使课程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载体。学校致力于课程文化建设。全面实行分层教学,赏识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化学习方法指导;适度降低教学难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进步与成功,从而实现学生由厌学到会学和乐学。
2.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媒介行为素养,使媒介成为学生成长的桥梁。以案例讲道理,提高了学生对媒介的作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规范行为、制度约束、强化监管、疏堵结合等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媒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而远离媒介的负面影响,使手机等有利于学习的媒介变成了学生高效学习的工具。
3. 有效提升了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素养,使交往成为成就理想人生的阶梯。学校从新生入学初始,紧密结合学校艺术教育特点、学科课程特点,分阶段制定出了人际交往的发展目标、计划,做到阶段有主题,主题有方案,方案有活动,进行系统设计,并逐步有层次地推进教育活动;通过系统教育和训练,培养了学生积极交往和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后测显示,90%以上的学生不仅对交往行为素养有正确的认知,而且在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等八大交往领域中具备了优良的行为素养品质。
4. 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使教育科研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引擎。课题研究三年来,学校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物化和推广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系统出版了《步入高中》《聆听花开的声音》《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南》《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支持》和《人际交往家长培训》等系列行为素养教育校本教材;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70多篇,获奖200多人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更加适应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
5. 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辖区内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品牌。
《长江日报》、湖北经视、汉网等1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聚焦学校“树人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