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旎芳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他是人的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让人改变原有的态度。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对开发学生智力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现阶段,部分学生对对学习数学兴趣不够浓厚,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感情景
数学是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情感世界的天然结合体,是一门具有认识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因素的课程。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教师要运用故事引发、观察图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运用实物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情景,借助动人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
(二)利用数学活动课,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课中,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通过活动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感受数学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优化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一)设置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专心思考,探究问题,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自愿地去探究知识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这道题:如果有6个香蕉,平均分给小张和小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香蕉个数。学生很快伸出3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只有一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小张和小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香蕉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只能分到半个香蕉。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就成了学生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二)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经常插入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对诱发学生的兴趣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讲授数的整除内容时,部分学生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经常混淆不清,我就把按座位顺序编号,然后让学生听我发令,听到顺序号符合老师要求的数就站起来,一切准备好后我就开始法令:是奇数的站起来,是偶数的站起来,是奇数合数的站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很浓。这种以人代数,以站代答的小游戏,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开拓了思维。
(三)加强小组活动
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小组活动,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增强交往、沟通,通过小组讨论,相互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有趣习题
上完新课后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设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以新引趣,小学生好奇,新颖的课题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动引趣,小学生好动,设计练习题尽可能让学生动气来,让他们在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兴趣倍增;竞赛引趣,小学生都有好强的心理特点,适当设计竞赛式的练习,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四、联系生活,保持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请看以下这个教学片段。
師: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我们班的位置?
生(齐声回答):我们班在这里。
师:你能告诉大家学校大门和教学楼在哪里吗?
生:这是学校大门,这是教学楼。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从学校大门到教学楼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子量出了从学校大门到教学楼的图上距离是51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从学校大门到教学楼的实际距离是51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从学校大门到教学楼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51米化成51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0。
师:1:10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中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