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SP)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以2006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24例CSP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通过采用氨甲喋呤、米非司酮、子宫动脉栓塞术等治疗方法均治愈,总治疗成功率为1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子宫动脉栓塞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和住院时间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子宫疤痕妊娠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子宫疤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术;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英文名:CSP)是指妊娠物着床于剖宫产子宫疤痕处,妊娠物完全位于子宫腔外,周围被子宫肌层及纤维疤痕组织所包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之一[1]。CSP具有高度危险性,如处理不当,可发生子宫破裂、大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6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科共收治子宫疤痕妊娠24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寻找合适的CSP诊断和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科治疗的子宫疤痕妊娠患者24例,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33.5岁,1次剖宫产19例,2次剖宫产5例,剖宫产年限为1~10年,平均6.2年。
1.2 临床表现
24例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40~102d,以停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6例阴道出血发生在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后,2例在人工流产术中发生大出血,10例为未行任何处理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24例中8例有早孕反应,6例伴下腹不适,其余无明显伴随症状。妇科检查:10例无明显异常,其余14例子宫大于正常,6例患者初诊在外院,误诊为宫内早孕而行人工流产或清宫术。
1.3 辅助检查
24例患者阴道超声检查,见孕囊在子宫峡部或子宫下段前壁或子宫下段可见不均质团块。
1.4 治疗方法
24例中10例给予药物治疗,排除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异常后,给予甲氨蝶呤20mg/d iv×3天,同时米非司酮50mg /d po×3天,停药3天后行清宫术。10例患者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在子宫血管造影下将甲氨蝶呤30mg注入子宫动脉,再用明胶海绵微粒栓塞,24~48小时后行清宫术。另2例因大出血立即剖腹行子宫疤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子宫修补术,
所有患者均保住了子宫,并获得随访,定期复查血β-hcg及B超,直至包块消失,血β-hcg正常。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3周血β-hcg恢复正常,1~4周包块消失,2~3月月经恢复正常。对其组织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均见变性绒毛組织。应用米非司酮+氨甲喋呤组术中出血量为(78.2±32.2)ml,住院时间为(28.2±8.5)d,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为(15.2±6.91)ml,住院时间为(9.2±3.5)d。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比较,子宫动脉栓塞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子宫疤痕妊娠与以往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有关
剖宫产时消毒不严、滞产、胎膜早破等致切口潜在感染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此外子宫下段横切口缝合时上下缘对合不齐、血管缝扎不紧、缝线过多过密均可影响切口愈合,导致局灶性内膜缺失,形成微小裂隙通道,当再次妊娠胚胎组织种植于该处即发生子宫疤痕妊娠[2]。因此做好产前宣教,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加强缝合技术,剖宫产切口宜两层连续缝合,切口上下对齐,术后做好避孕,防治意外妊娠,剖宫产术后妊娠早期应行阴道B超确定胎盘附着部位,以尽早发现疤痕妊娠。
3.2 一旦确诊子宫疤痕妊娠应尽早开始积极治疗,目前治疗CSP尚无统一的方案
一般有药物杀胚、子宫动脉栓塞、刮宫、开腹、宫腹腔镜或阴道取胚病灶切除及修补子宫,必要时需切除子宫确保患者安全[3]。我科治疗的24例CSP患者,10例行MTX+米非司酮药物杀胚后刮宫,虽治疗效果还可以,但与其他子宫动脉栓塞后刮宫的10例相比,在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显著,故子宫动脉栓塞术疗效好,另2例因子宫大出血行开腹手术虽保住了子宫,但身体损伤较大。因此,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疤痕妊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Rotas MA, Habeman S, Levgur M. Cesarean scar ectopic pregnancies: eti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Obstet Gynecol,2006,107(6):1373-1381.
[2]崔雪蓉,卞度宏.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的临床诊治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11(7):562-563.
[3]高尊海,朱艺玲,鹿欣.剖宫产疤痕部分妊娠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8):63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