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俐 徐学军
【摘 要】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所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具有发生率高、危害大等特点。有统计数据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达50%以上[1],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甚至可继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感觉、运动、语言障碍者,排除术前已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排除镇痛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4.8±10.5)岁;基础疾病: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头坏死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5.2±10.3)岁;基础疾病: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头坏死9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干预组在此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病情评估与指导,根据Wells评分法对患者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进行评估[2],耐心向患者讲解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以及疾病发生的危害性,积极疏导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指导。②预见性饮食指导,指导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食品,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下肢深静脉保护,行输液治疗时,避免经下肢深静脉输液,同时避免同一静脉多次穿刺。④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股四头肌训练、臀大肌训练等,并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循环驱动仪等物理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形成:肢体肿胀、皮温较低,足背及颈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内血栓形成。护理满意度:发放自拟调查问卷,据护理内容设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评定。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卡方值进行校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临床常见骨科手术,在治疗髋关节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髋关节位置深、术中牵拉较重,关节腔、肌肉渗血和局部水肿压迫下肢深静脉,导致患者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
相关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受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三大因素影响[3]。而预见性护理干预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于护理前准确评估病情,并依此制定具有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本研究干预组经病情评估与指导、预见性饮食指导、下肢深静脉保护等措施的实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华珍.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0-41.
[2]张慧,张丽霞,罗石英.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13):151-152.
[3]姜雪,赵焕云,李春霞.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