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于毅
【摘要】目的:探究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结肠息肉患者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并给予肠炎清灌肠,对照组单纯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和周围黏膜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疗效确切,有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黏膜修复。
【关键词】结肠息肉;摘除;肠炎清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02-02
结肠息肉属于临床多发病,其发生与感染、胚胎异常、遗传、年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症状表现为腹痛、便秘、便血、脱肛,指诊可触及息肉,肛镜下可见,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摘除来达到根治的效果[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接受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肠炎清灌肠并予以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电子肠镜及病例分析确诊,息肉大小:<0.5cm患者23例,0.5~1.0cm患者34例,≥1.0cm患者43例;周围黏膜:充血水肿52例,糜烂16例,正常3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68例,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53.2±6.4)岁,其中2次以上(含2次)内镜治疗22例;对照组共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22~72岁,平均年龄为(52.8±5.3)岁,其中2次以上(含2次)内镜治疗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息肉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观察组先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术后禁食,术后第2d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前3d辅以止血、消炎、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第3d(结肠息肉较大者应推迟2d)行肠炎清灌肠,水剂,剂量为100ml,由黄连、黄芪、白及、蒲黄、元胡和赤石脂按2:5:4:3:3:3比例配置而成,静脉滴注,滴速控制在60~80滴/min,嘱患者卧床休息,左侧屈膝,垫高臀部,时间在1h以上,期间注意更换体位,每日1次,以7d为1疗程,不间斷治疗[2]。对照组单纯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不予以保留灌肠。
1.2.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高频电凝电切术常规护理,具体内容为:①术前准备。术前3d饮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术前1d晚和术前晨分别口服麻油和便塞停,剂量为30ml、60mg,嘱患者多饮水,对于解有渣大便者,以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提高其手术认知,缓解其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②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卧床休息3d以上,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予以饮食和运动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告知其院外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定期来院复查。观察组患者术后予以中药保留灌肠,应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在灌肠时,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7.5℃左右,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外界环境变化予以适当调整,注意控制滴液速度,为避免出现肠穿孔、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应尽量减少对肠黏膜创面的触压,使用一次性导尿管[3]。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周来院复查肠镜,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周围黏膜改变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1.5软件包对录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息肉<0.5cm、0.5~1.0cm、≥1.0cm分别为17例、23例、28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11例、15例,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前息肉黏膜正常22例,充血水肿和糜烂46例,治疗后息肉黏膜正常49例,充血水肿和糜烂19例;对照组治疗前息肉黏膜正常10例,充血水肿和糜烂22例,治疗后息肉黏膜正常16例,充血水肿和糜烂16例,观察组术后息肉周围黏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比较[n(%)]
息肉情况 观察组(n=68) 对照组(n=32)
<0.5cm 0.5~1.0cm ≥1.0cm <0.5cm 0.5~1.0cm ≥1.0cm
愈合 11 13 14 3 4 5
未愈合 5 10 14 2 5 7
炎症改变 3 7 9 1 2 3
3讨论
中医将结肠息肉归为“肠瘤”,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收敛止血、生肌护膜为主,采用肠炎清保留灌肠,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药效直达病灶,从而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本组中,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和周围黏膜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可进一步促进水肿、炎症的吸收以及黏膜的修复,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周星璐,吴勤动,等.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结肠镜复诊的依从性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3,(4):391-394.
[2]林寿宁,陈洋,李延华.中医药诊治结肠息肉临床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12,10(2):62-64.
[3]郑慧红,杨丽萍.结肠息肉摘除术后电凝综合征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23(8):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