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积聚的障碍及破解路径

2015-10-21 19:35龙献忠董树军周晶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障碍

龙献忠 董树军 周晶

摘要: 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作为现代化高等教育资本形式之一,是大学内部高效治理和永葆活力的根源所在。积聚和运营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可以减少大学内部治理成本、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和促进大学内部协同创新。但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权力关系失范、利益整合不畅以及存在信任危机等因素,阻碍了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针对这些主要的障碍因素,应从完善制度供给、协调权力冲突、调整利益关系、培育内部信任、承载网络责任等维度,设计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培育路径,促进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积聚,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大学内部治理;社会资本积聚;内部信任;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3-0031-06

收稿日期:2015-02-25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合作治理网络研究”(20120161110035);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规划)项目“非营利组织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现代化研究”(BIA140092)。

作者简介:龙献忠(1968-),男,湖南芷江人,教育学博士,湖南文理学院副校长,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公共管理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许多学者都基于各自学科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何将社会资本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难题,成为教育学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社会资本作为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并列的高等教育资本形式,对大学发展和治理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大学内部治理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积聚与运营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促进大学内部关系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及其积聚的内涵解读

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组织等),通过长期交往、合作互惠,在形成一系列互动关系网络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资源总和。它主要指社会主体间紧密联系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1]。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主体间合作来提高社会效率和社会整合度。基于对社会资本概念的深刻理解,侯志军从能力角度对大学内部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认为其本质是大学内部的学术关系网络以及通过关系网络获得和整合资源、谋求发展的能力。杨跃则强调大学内部社会资本是大学内部各种社会活动主体之间长期交往合作、互惠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积淀的价值、规范、信任等行为范式和理念信仰[2]。通过对其他学者定义的理解和总结,本文认为大学内部社会资本是在大学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师师之间以及教师、学生与学校组织之间长期交往形成的,嵌于大学内部关系和治理结构之中,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互惠,进而在大学内部形成密切关系网络基础上,所能够调动和使用的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总和。

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作为一所大学健康发展的无形资产,其主要表现在大学内部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学内部规约、大学内部人员之间的信任、共识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多个方面的特性:(1)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存在与大学内部关系网络中,可以为内部网络成员提供行动便利,但其不可转让;(2)以知识为媒介,而知识这种媒介是隐性的,且不同行动主体拥有的知识具有专有性、不均衡性和传递的不确定性,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3)随着大学文化传统和治理结构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形式和丰富内容,并呈现出从简单趋向复杂的发展方向。(4)具有无形性和可再生性。大学内部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能够不断再生产而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维护,便不断再生。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其需要不断维护和更新,否则将丧失其价值,因此,大学内部治理中需要对社会资本进行利用和积聚,从而使其更具有保值增值的活力。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是指在大学内部治理中通过多种手段,对原有关系网络、规章制度以及组织信任等方面加以巩固和完善,协调多元主体之间关系,增强内部凝聚力,并且使这种凝聚力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完善大学内部合作机制,增强大学内部协调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内部整体治理实力提升。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把系统内各要素通过有秩序、紧密的行为联系起来,以共同规范为指引,进行内部关系紧密网络化联结,进而实现了大学内部成员和整体组织的效益优化。

二、大学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积聚的 价值诉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关键时期,许多大学在内部治理中面临着办学成本攀升、内部创新不足、权力关系失范等问题,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研究视角的引入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凝心聚力、整合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优势。因此,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要重視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以更好解决当前面临的治理困境,促进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

1.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是减少大学内部治理成本的重要举措

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存在着严重资源内耗,增加了大学内部治理成本,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浓厚的“行政化”和“官僚化”色彩,行政管理人员规模较大,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行政性、随意性强,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与其他主体的摩擦与冲突。为减少两者间的摩擦与冲突,大学要支付较高代价,造成资源严重内耗,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内部治理成本。而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调节大学内部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增进两者之间信任,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与合作,从而缓解两者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程度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而两者合作程度高低又决定了管理成本的高低[3]。所以,加强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内部管理费用和成本,进而提高大学内部治理效率。

2.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是推动大学内部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创新步伐逐步加快,创新难度也在加大,强调多主体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协同创新”正成为主流创新模式,大学作为创新重要主体,面对创新日益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应该重视发挥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在促进大学内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中关系网络、内部规范和信任共识等为大学内部多学科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院、系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等提供了重要渠道,通过网络方式加强大学内部多元化主体间互动学习,实现各主体间思想、技术、信息与资源的自由流通与交流,有利于提高师生获得和转换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使师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新知识、新机会与新成果,进而促进大学内部创新[4]。因此,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俨然已成为大学内部协同创新的关键因子和重要动力源。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才能够更好发挥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规模效应,为大学协同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3.大学社会资本积聚是增强大学内部凝聚力的基本路径

大学内部凝聚力对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受现实中大学内部多元主体思想状况、利益关系和现有内部管理模式影响,大学内部凝聚力建设不尽人意。大学社会资本作为大学重要资源,能够通过培育团队精神、满足交往需要、促进集体成功,来增强大学内部凝聚力。大学社会资本通过大学内部关系网络把分散的、“原子化”的个人转变成关系网络中的节点,凭借网络来促进合作互惠,验证和传递每个人的诚信信息,肯定和鼓励诚信合作行为,揭露和遏制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磨砺之后,最终实现对个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改造,强化其诚信观念、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增进大学内部信任与互助,为大学内部主体之间交往提供良好环境,进而增进大学内部整体凝聚力[5]。大学健康发展需要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作为其微观基础,而大学社会资本作为大学内部关系网络和交往的黏合剂,为大学内部凝聚力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因而,大学在内部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社会资本积聚,以不断增强大学内部凝聚力。

三、大学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积聚的 障碍因素

大学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特殊资本形式,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期忽视社会资本培育和积聚,我国大学社会资本普遍表现出存量不足、增量有限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内部治理的混乱与低效。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和剖析大学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积聚存在的障碍因素,是促进社会资本积聚的重要前提。

1.制度因素:大学内部治理中制度供给不足

制度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维系着大学内部正常运转秩序,协调着大学内部各种关系,规范着大学内部各种行为,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社会资本积聚[6]。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在内部治理中普遍存在着制度供给不足以及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社会资本积聚。一方面,制度供给不足。大学内部治理中缺少硬性规章制度,因为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导致了有些人利用规则漏洞来谋取私利,或者来逃避惩罚,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破坏彼此之间信任,影响大学内部团结,不利于大学内部人际关系网络维系,进而也制约了大学社会资本积聚。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不到位。表面上大学内部关于某方面制度十分健全,但其完全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制度实施实际上是处于“真空”状态,沦为一种形式,虽然存在但是完全不起作用。制度执行不到位使得大学内部一些隐性规则泛滥,“潜规则”流行,甚至暗箱操作、腐败滋生,导致大学内部管理效率低下、行为失范等不和谐现象出现,进而在大学内部会产生严重的情绪对抗和不信任,造成大学社会资本流失,影响大学社会资本积聚。总之,制度是秩序、信任与合作的保障,而秩序、信任与合作又是大学社会资本积聚的重要基础,制度供给不足和执行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社会资本积聚。

2.权力因素:大学内部治理中权力关系失范

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遍布于人类社会体系各个角落,是人类社会人文管理体系标志之一。大学作为社会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具有知识性和专业性强等突出特点,其内部权力现象和权力关系较一般组织或机构更为错综复杂[7]。并且,这种复杂权力关系对于大学内部人际关系、组织信任有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大学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到大学社会资本积聚。大学内部治理中权力关系失范主要是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大核心权力失范[8]。具体而言,行政权力倾向于建立一种严格、规整的等级规范,以完备运行程序和清晰权责体系来提升组织运作效率。而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则崇尚自由,希望在专业领域能够拥有足够自主权,不过多受到行政部门支配。不同价值取向导致两种权力的冲突,行政权力在两者产生矛盾或问题时,多采用刚性手段来解决,忽视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得学术权力受到挤压,教师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教师对整体大学目标任务缺乏认同感,加剧了大学内部人际关系矛盾,引发了大学内部人员间信任危机,进而使得大学内部整体凝聚度降低,不利于大学社会资本积聚[9]。因此,大学内部治理中权力关系失范是导致大学内部主体关系失调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社会资本积聚的关键因素。

3.利益因素:大学内部治理中利益整合不畅

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利益关系十分复杂,不但包括过去所说的党委、行政、教师三者利益关系,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部门、学生与社团利益关系,以及现阶段新出现的校董事会等利益关系。传统利益关系和新出现利益关系相互交叉,形成日益复杂的大学内部利益关系格局。随着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逐步扩大,利益矛盾也日趋凸显,由此引发的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等内部冲突事件也在大幅上升,这直接影響着大学内部安定团结,造成大学内部人际网络关系松散,不利于大学社会资本积累与培育。同时,面对大学内部治理中复杂利益关系缺乏较强利益整合机制,使得内部利益矛盾不能够及时有效处理,影响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互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积聚。从本质上讲,大学内部利益关系和谐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融合、统一和合作,是大学社会资本积聚的重要前提条件[10]。所以,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有效平衡和整合利益关系,成为大学社会资本积聚的重要任务。

4.信任因素:大学内部治理中存在信任危机

信任是大学社会资本核心要素,也是形成大学社会资本其他要素(互惠规范、人际关系网络等)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大学内部成员间的信任,社会资本就难以获得积聚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存在着严重信任危机,原有信任模式与观念或是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或者被普遍怀疑、否定甚至严重破坏,而新的信任模式与观念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信任行为观念对大学内部成员难以具有有效影响力和约束力,致使大学内部凝聚力下降,成员之间交往不确定性与矛盾冲突加剧,交流与合作行为受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大学社会资本培育与积累。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大学社会资本良性循环与大学内部多元主体间高水平合作、信任、互惠、互动密不可分,而信任更是大学社会资本自我增强性和可累积性的重要基础,大学内部成员间信任存量和增量又直接影响到大学内部制度有效性、内部成员对大学共同体忠诚度以及大学内部成员合作程度。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存在的信任危机导致大学内部信任存量不足、增量有限,引发大学内部治理中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大学社会资本积聚的根本性障碍。

四、促进大学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积聚的路径选择

随着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的治理“红利”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寻求社会资本创造“比较优势”已成为提升大学内部治理效率的重要趋势。因此,大学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社会资本积聚,并将其作为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针对当前大学内部治理中社会资本积聚的价值诉求与主要障碍,重点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保障制度供给,规范主体行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11]。大学内部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大学内部成员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决定大学内部成员个人选择的偏好动机,进而影响其参与行动和互信,是大学内部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社会资本培育与积累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首先应基于当前大学内部治理现状,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系统配套的大学内部治理规则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大学内部成员提供科学化行为导向,为大学社会资本积聚提供制度化安排。同时,要重点强化大学内部监督制度。监督环节是大学社会资本培育不断改进、优化的推动器,它以强制力为制度执行提供补充和维护,以其惩戒功能来规范人们非理性行为,为大学提供了一种规范性向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大学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促进各管理部门、管理成员之间相互督促,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确保决策民主、公开,并影响大学内部成员偏好和行为选择,确保个体行为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有效制度供给能够对大学社会资本进行有效渗透,为大学社会资本积聚提供稳定制度背景和制度激励,有效规范大学内部成员行为,缓解大学内部矛盾和冲突,进而最终实现大学内部的有效治理。

2.协调权力冲突,强化内部参与

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失范使得大学内部行政权力过分集中,学术权力不断边缘化,大学内部管理官僚化、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造成管理者与普通教职员工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彼此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加剧了大学内部矛盾冲突,引发了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大学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利于大学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12]。所以,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关系,使大学内部权力运行更加协调,是保持大学内部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大学社会资本积聚重要一环。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健全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化治理体系,促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协调、补充和制衡,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13]。其次,扩大教职工对于大学内部治理事务参与程度,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使其摆脱被动而单纯接受管理的状态,并通过内部参与来增强教职工对学校整体目标的使命感,进而减少大学内部对立情绪,强化大学内部合作,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网络,以更好培育大学社会资本。除此之外,要消除行政部门“官本位”观念,实现“制约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权力运行公开与公正,避免其成为地位的象征和谋取私利的手段,使其回归服务学校发展的本真,防止行政权力对大学社会资本的腐蚀。

3.调整利益关系,促进各方和谐

亚当﹒斯密在论述“经济人”观点时指出:人是经济动物,每个人天性都是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大学作为社会大系统一员,其内部存在众多利益主体,如学校领导、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等,这些利益主体与学校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根本性冲突,但是作为个体的组织成员之间则有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上的冲突,进而会导致学校人心涣散,凝聚力下降,甚至内耗,使大学内部和谐受到影响,最终会降低大学社会资本的凝聚。如何平衡大学内部多元利益主体权利,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利益分配相对均衡,成为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大学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的重要基础。在处理大学内部利益关系时,我们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保证大学全局利益前提下,切实维护大学内部所有组织成员正当个人利益,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使全校方方面面的利益都能得到切实保障。同时,建立健全大学内部利益冲突约束、调解和救济机制,对于大学内部成员中不规范、不正当、不合法逐利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纠正、制止和惩处,促使利益冲突方平等协商、互让互谅,进而能够有效化解冲突。只有利益关系协调均衡,大学内部和谐才能够有保障,进而提高学校内部合作程度,最终促进大学社会资本积聚。

4.加强内部信任,引导沟通合作

帕特南教授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原因首先在于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是既定信任关系使自发合作成为可能[14]。大学内部信任可以有效降低大学内部治理不确定性,缩减大学内部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防范投机行为,是大学组织生存与发展核心要素,更是大学社会资本生成与培育的基石。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内部信任:首先,搭建大学内部成员彼此间交流和合作情感平台。这种合作与交往情感平台有助于化解彼此间不必要误解和碰撞,增强相互间谅解,加深了解与认同,深化相互交流程度和力度,促进主体间互信[15]。其次,信任来自尊重和理解。在大学内部必须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团结他人摆在突出位置,營造相互尊重、平等互爱、融洽祥和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敬和以礼相待的价值观念,建立起和谐大学内部人际关系,巩固大学内部信任状态。再次,要建立畅通沟通交流机制和矛盾调解消化机制,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够加强大学内部成员之间的了解,并在产生冲突时通过正式矛盾调解消化机制来消解矛盾,使得大学内部治理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有利于增进内部成员对于大学的信任。信任是大学内部系统的重要润滑剂,也是大学社会资本积聚的先决性条件,只有不断加强大学内部信任培育,引导大学内部沟通合作才能够更好培育和积累大学社会资本。

猜你喜欢
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The Guide Dog
New Year
内向性格与交际障碍无关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鹿群赛跑
想要旅行的熊
选择障碍症
防止儿童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