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瑶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爱情文学作品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对于青春懵懂的学生来说,是该回避,还是大胆地搬到课堂?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爱情文学作品”单元为例,谈谈中职语文爱情文学作品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情作品;爱情教育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也便有了爱。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文本阅读中,爱情文学作品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爱情文学作品似乎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来现代社会青年学生“早恋”现象就比较严重,再让他们接触爱情文学作品,会不会反倒加剧了这种现象呢?新版中职语文教材增加了爱情文学作品单元。笔者认为,新版中职语文教材大胆地将爱情文学作品引入其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鉴赏爱情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爱情观。
一、引导学生认识爱情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意蕴
学习爱情文学作品,并不是说让学生接触所谓爱情中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而是让学生认识到爱情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意蕴。以笔者现在任教所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为例,由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五单元里,选取了五篇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迂腐、陈旧爱情观的摒弃,对真正平等爱情的向往与呼唤;《我愿意是急流》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爱情主题;《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塑造了一个胸襟开阔、包容,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形象,面对着情人节那天出现在教室里的玫瑰,老师没有指责学生,而是与学生进行了爱的对话,因势利导将爱情教育的理念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永远的蝴蝶》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将主人公失去恋人之后那种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表露无遗;《雪山上的红盖头》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小雪这个边防官兵心目中“最美的雪女神”的形象。这些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好比“人生的教科书”,对学生认识生活的真善美、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帮助学生理解爱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内涵
和其他的阅读教学一样,爱情文学作品也需要让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言艺术,为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攀援的凌霄花”象征着一味地攀附,“痴情的鸟儿”属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铜枝铁干”象征着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要有美丽的外表又要有丰富的内涵。全诗以象征的手法构造了多个意象,在多个意象中体现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教材中的爱情诗二首(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有伟岸的橡树、红硕的木棉、奔腾的急流……这些内涵丰富的形象,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艺术内涵,欣赏作品中的意境美,进而领会人情美、爱情美。
三、通过欣赏爱情文学作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对于刚刚步入中职的十七八岁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爱情”两个字对于他们来讲,正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而社會大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侵蚀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如果对他们实行“封闭式教学”,极力回避这方面的话题,那么只会把学生推到另一个极端。因为越是神秘,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与其学生课后背着老师、家长偷偷地看一些淫秽的报纸杂志、影视镜头,不如大胆地将健康美好的爱情文学作品搬进课堂,以此来熏陶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如,著名的爱情诗《致橡树》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是女性对男性的温顺关系,不是陪衬,不是附庸关系,也不是单向奉献,无原则地付出,在婚姻爱情中失去自我,成为爱情的牺牲品,而是男女双方平等独立、同甘共苦。这就使学生懂得真正的爱情是两性之间平等的相爱,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相知相依,荣辱与共。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作者写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诗人主张对于爱情要忠贞,要肯为心爱的人担负起责任;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爱情非简单的行动,只有真诚的奉献,付出自身的努力,担负起对爱人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对待对方,方能获得幸福长久的爱情。
四、借助爱情文学作品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中职语文课堂进行爱情文学作品的教学,并不是要教学生去恋爱,相反,而是通过爱情教育,让学生认清爱情的精神本质和前提条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异性之间感情交融、心灵碰撞的火花;爱情是伟大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但是要做到这点,双方必须在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基础上相亲相爱,相互扶持,方能做到天长地久。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先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这份崇高圣洁的情爱。爱情是现实的,它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它需要男女双方在身心各方面都成熟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很难想象个体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又如何能做到平等独立的相爱、独立支撑起一个家庭呢?中职生尚处在读书求学阶段,学习和生活都要靠父母的供给,谈何爱情基础呢?古人有云:“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同样道理,“学业未成,何以恋爱?”所以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术,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获得真正的爱情。
五、在爱情文学作品的课外阅读中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品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中职生受原有基础和学业性质的影响,本身课外阅读量少,占有主旋律的爱情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带着一颗包容的心,正确看待婚恋作品,引导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美、感受善,使爱情文学作品真正发挥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外的优秀爱情文学作品,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爱情的真谛。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含任何杂质的纯洁爱情,《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情感纠葛和爱情悲剧,《简·爱》中那个勇敢、刚强、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麦琪的礼物》中一对贫困夫妻互相卖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给对方买最喜欢的礼物的感人故事……从中都不难看出,建立在功名利禄、夫荣妻贵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虽说爱情离不开物质基础,但是,如果不愿意与对方同甘苦共患难,一味地追求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权利交易的爱情,是得不到真正幸福的!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人情味逐渐淡化的社会里,恰好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汲取优秀的课外爱情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感受美好爱情的同时,领悟爱情的真正境界。
将爱情文学作品选入中职语文教材,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倘若教育者都避而不谈,导致学生受社会不良事物的影响而造成身心伤害,不如揭开这块“神秘的面纱”,在课堂上好好利用爱情文学精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全新的认识,引导他们走好青春第一步。
参考文献:
杨利明.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