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感悟语言表达的艺术

2015-10-21 17:23刘万刚
新校园·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细微处语言艺术阅读教学

刘万刚

摘 要:本论文通过教学《找骆驼》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微处感悟语言表达的艺术。

关键词:阅读教学;细微处;语言艺术

一、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找骆驼》

《找骆驼》主要寫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的故事。老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执教本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子,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明白老人之所以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是因为老人善于观察、分析和判断。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两处细节学习,感悟课文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艺术。

师:认真读2~7自然段老人与商人的对话。老人向商人询问了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商人三次回答都同样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但答语各不相同,请圈出来。

生:“是的。”“不错。”“对极了!”

师:同样是表达肯定的意思,为什么三次所用的词各不相同呢?如果商人三次回答都用相同的词,如“对头”或“是的”或“不错”,效果怎样?试一试,读一读,用心揣摩和体会。

学生尝试后,纷纷说“太单调了”“显得干巴”“用词重复,死板”“很枯燥,不生动”“没有变化,显得词语贫乏”。

师: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要多次表达同一个意思,遣词造句时用词一定要——

生:“有变化,不能重复。”“用不同的词语,不要老用同一个词。”“换用近义词。”

师:课文告诉我们,需要多次表达一个相同的意思,用词应该千方百计避免重复,要富有变化,语句才生动,才有活力,语言才会有较强的感染力,文章才写得好。

师:类似的例子在本文第10自然段中还有,请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生:“我看见”“我又看见”“我还看见”。

师:对极了。这三个词不仅都表达了“看见”的意思,而且体现出观察的时间顺序和层次性,与前文第2、4、6自然段老人询问骆驼三个特点的句子是相照应的,体现了作者行文时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师:阅读时,要留心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进行语言表达的,要用心感悟课文语言表达的艺术,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水平。写作时,需要表达相同的意思,要想方设法努力做到用词富有变化,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

二、反思

教学本课,如果只注重理解内容,忽略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可以挖掘和学习的地方,就缺少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环节,对文本的使用至少是不充分的,无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内容和表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否则,车跑不动,鸟飞不起。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讲,“表达”更重于“内容”。教师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深钻教材,吃透文本,练就一双慧眼,深入分析文本语言文字,善于从看似平淡之处发现语言表达的闪光点,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这个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最重要的范本的语言内核,引领学生用心感悟、品味文本的语言文字,从细微处感悟语言表达的艺术。只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一定会有可喜的进步,语感定会渐渐增强,语文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教师研读教材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语文教学重内容的理解,轻语言表达的训练培养,语文教学势必走进“费时低效”的误区,事倍功半。

猜你喜欢
细微处语言艺术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从猜测到求证,从感知到总结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
生本课堂,于细微处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