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设计中的“缩小意识”

2015-10-21 18:07杨风先田乐媛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绿色设计

杨风先 田乐媛

[摘要]日本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短短50年间,日本不仅从战后的废墟中站了起来,而且成为世界上最有经济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设计也从单纯的模仿成为当今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这都与其特有的民族审美特征一一“缩小意识”有着千絲万缕的关系。分析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探讨“缩小意识”对日本当代可持续发展设计思维的影响,可从中借鉴对我国当代绿色设计的发展有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日本设计;缩小意识;绿色设计

一、“缩小意识”在日本文化生活中的表现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场面:宇宙人为了测试地球各国人的国民性,把一个地球人从没见过的物体扔到大道中去,而他们则藏在盘旋与空中的圆盘中,观察地球人拾到这东西后的反应。美国人会把这事完全委托给电脑;而俄国人会向组织或克格勃报告一下也就算完事;英国人会仔细观察几天后召集全体家庭成员来投票决定如何处理。中国人在这方面,要比英国人更有耐心,他们首先在捡之前先小心环顾四周,在确认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再如君子般,不慌不忙地捡起来放入袖筒里,并不急于探明那是什么东西,重要的是先把它保存起来,因为他们认为,总有一天会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儿。

日本人究竟会怎么样呢?他们一旦捡起那个物体便会以最快的速度试着做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按原来的尺寸做,而是把它小型化,精巧地缩小至可以放在手掌心上欣赏,并会一拍大腿念念有词道:“原来如此。”——《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李御宁[韩]

这样一则故事很巧妙地显示了各个民族的突出特点:美国人的灵活,中国人的中庸以及日本人做事的那种宗教式的狂热,模仿他人,一丝不苟。但经历过维新后百余年的历史,日本人做出了文化的抉择,理性地融合外来文化,并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抉择随着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起,突出表现在设计成就上。

二、日本“缩小意识”的成因分析

日本人似乎是与生俱来就拥有“缩小”的本领,早在一千年前日本人就认识到自己的这种特有的“本性”,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就明确写到:“小东西都可爱、美丽。”这显示出了日本人对“小”的极致喜爱。这种对“缩小”的偏爱,起初并非就体现在器具造型上,而是更为集中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日本人缩小意识》一书中,李先生将日本人表现出的“缩小意识”分为六大类型——套匣型(装填)(见图1)、扇子型(折叠、禧握、聚合)(见图2)、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盒饭型(填塞)、能面型[架势)和徽章型(凝聚)。通过对日本几种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器具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人“缩小意识”的具体体现和产生原因。

1.功能性

微观上来说,日本人对“小”的追求在器物造型和产品设计上得到了极致地体现。由于日本特有的饮食文化及日本人缩小意识的再次体现一一填塞,便当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

2.审美性

林德巴格夫人在茶室里这样讲:“值得惊讶的是日本人对自然中所有的小东西都去观赏的这种能力。在最小的东西中发现美,在最微不足道的行为中创作美。”中国人奉牡丹为国花,因为其雍容华贵,这才与大国形象相匹配。日本人则更偏爱花朵小、花束稠密的胡枝子,包括日本著名的樱花。女学生喜欢印在信笺上的君影草和多花的紫藤等等也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也是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取向的体现。

日本以“小”为美的意识,在园林艺术上发挥到极致。与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犹如天成不同,日本人已经不能满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境了。仍然出于本性要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所以有别于中国园林的“借景”,而是利用“缩景”的手段从“借助于自然”到“写实自然”。极爱‘缩小文化的日本人更擅长缩小远景,把不能借的景微缩进自己的庭院中(见图3)。

鉴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审美需求,日本人清晰可见自己的民族本性,当然更是聪明地将这种传统特质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去,纵观各届日本优秀设计大奖,身体·生活领域Omnibot17μi-SOBOT机器人,花毛巾最大的特点是薄且易用,在使用完之后可以迅速晾干。因为其吸水和干净的特点,经常被用在擦食器、案板、玻璃等家用场合,可以说方便了生活。竖立屏风来创造另外的“结界”,是原来的古老的习惯。从将很小的地方做成箱子的样子,作为储物柜和祭坛等,制作出来的内有榻榻米的组合式屋内日式住宅,被取名为“箱家(见图4)。日本人仍孜孜以求极致的“微缩美”,设计更加追求少、轻、薄。

3.国民性

日本文化是一种“拿来主义”式文化,他们善于学习,日本文化史又被称“外国文化学习史”。这样的学习过程,和中国一样,也是坎坷曲折的,庆幸的日本完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其中有一个必要条件,首先是本民族对自身的肯定,更重要的是日本国民身上那种同‘缩小意识一样鲜明的‘矛盾极端性。同中国相似的是,日本前近代幕府时期也实行过200余年的锁国政策,推行传统主义,在对待西方精神文明则基本上采取拒斥的态度,但他们又好于狂热地接受外来的事物,在日本人身上,总是显现着一种极端的激情碰撞。日本人不喜欢一人独处,但也不擅游走大集团内行事,所以日本很盛行“茶会”,几张塌塌米,成群的小型聚会是日本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本尼迪尼特在《菊与刀》中正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三、“缩小意识”在日本绿色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产品的简约设计是一种绿色设计的体现

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原则,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而Reduce,可以理解成物品总量的减少,面积的减少,数量的减少,通过量的缩减而实现生产和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产品的节约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通过对能源与资源消耗的减少,表现在产品体量上的“轻、薄、短、小”,以及功能的复合和结构的优化,达到对环境的保护。

2.日本资源匮乏是导致产品简约化设计的必然原因

1945年战败后的日本,物质極度匮乏,生存是第一目的,这时对设计不可能有什么要求;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创立并发起了“生活改善运动”,而“工业设计”的概念还并未成型,五十年代日本举办了第一届汽车展,工业设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日本设计界提出了“SmallIs Beautiful(小即是美)(见图5);八十年代,日本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企业朝知识密集型和网络经营型发展;九十年代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可拆卸设计”等国际上流行的绿色设计概念相继在日本得到推广运用。日本设计师确立了将日本建设成“可循环社会”的目标。

四、对中国绿色设计的启示

1.未来产品设计的要求

未来设计的标准不仅仅限于对实用性的简单要求和对外部造型的单一美感诉求,而会更加注重产品的本质内涵,更有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以前我们的设计是“人定胜天”,我们不断征服自然,以满足对物质的无限需求,我们得到了优秀的设计作品,同时付出了不能付出的代价;当今,我们开始被报复,我们开始接受“天人合一”的设计思维。这样的转变带有现实的无奈,庆幸的是在物质和非物质的‘垃圾还没有完全侵蚀我们的时候,我们对此有所意识。

2.师夷长技以制夷

日本人善于模仿,但并非“抄袭”,因为这样的“学习”虽略着痕迹,仍不失巧妙。且切中主题,适时适度。“缩小意识”仅仅是日本民族本性的其中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完全代表日本国民性。但从这沧海一粟便可窥探日本人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仅是日本,就像开篇的故事一样,俄国人的纪律、英国人的耐心,日本人的执著和认真,都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都能给予我们的设计一种启示。

3.“自然的睿智”(爱知世博会主题)

日本人的这种缩小化设计,节约物质体量,反而将自己的资源匮乏转化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成为当今世界的产品设计主题。

对于中国设计而言,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给予肯定是必须的前提条件,重新认识自己更是不可省略的过程。探寻日本设计的发展,我们深知传统文化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丹青水墨、易经禅学这些简单的传统元素语义上;“地大物博”也不再是可炫耀的资本;简单的符号叠加不是传统的再现,只能是亵渎;做大做全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缩小就是一条反向思维的捷径,日本人找到了,我们倒也不必完全效仿,毕竟中国的文化只是相似而非相同,抄袭和学习,是有着境界上的差别。

猜你喜欢
绿色设计
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浅议生态视角下的绿色服装设计
食品机械中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分析与阐述
基于绿色室内设计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儿童心理与“绿色”儿童玩具的设计研究
浅谈绿色设计思潮对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启示
浅析绿色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绿色设计思潮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探析“绿色设计”在中学校服中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