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花
摘 要:“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少教,让学生尽量多学,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状态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多学”,我们的课堂才能演绎出另一种精彩。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把握“学生多学”的要领
(1)把研读课文的时间还给学生。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语文教学应当是研读课本。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学会更多的写作方法,而多数的语文教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我们必须把有效阅读的时间全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少教多学”之“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健康的发展。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生要多学,必须保证有独立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問、自主领悟。如果经过学生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学习内容,应该依靠其个人能力独立完成。如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过多,搞“满堂灌”、“填鸭式”这一弊端,教师的“讲”侵占了学生自学的时间。而“少教多学”能科学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例关系。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研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师动”与“生动”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问、学问,学生要问,与“多学”相伴的就是“多问”。在教学中,“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高效课堂下的少教多学要求学生“有问”“善问”“会问”的课堂,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学习时间,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的时间,教师有效地进行引导,从而更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学生印象深刻,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提问必须及时地进行激励,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少教多学”中的“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少教。少教多学要让学生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探索发现,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见解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们爱学、乐学,绝大多数的知识都能学会。
二、把握“教师少教”的要领
(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认真思考和研究“少教”应当教什么,少教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意义的,怎样的“少教”才能让学生获益更多,应当指导学生多学什么,应当达到怎样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启发性地教,创新性地教,有针对性地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凡是可以通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就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情况,适时点拨,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学习快乐的乐园。
(2)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后复习等。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课本内容,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活动。
“少教多学”这种课堂模式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为之一振,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备课时要做足功夫,要大量占有资料,而且要吃透教材,融会贯通,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感觉这种模式操作性强,虽然我们老师课前很忙,但课堂却一下子轻松了不少,师生关系亲密了,原先那种口干舌燥的感觉没有了,学生懂得多了,接受得快了,似乎也有灵气了,课堂也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也不再被那种机械性的抄抄写写压迫了,老师和学生都轻松了,学习也变得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