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中国网民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捕获者,网络谣言给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将系统探究网络谣言及其特点,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客观描述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传播
一、网络谣言及其特征
随着互联网在校园内的不断延伸与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日渐成为校园传播的一道“特殊”风景。关于谣言,国内外众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一般都强调其“未经证实”这一属性。例如,被称为“谣言研究之父”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就将谣言解释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我国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网络谣言几乎与互联网的诞生同时出现,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具体而言,网络谣言是指凭借互联网这一平台而传播的没有经过官方证实的虚假信息,其大致涉及政府形象、名人新闻、突发事件等内容。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能够以几何倍增长,主要得益于它所凭借的互联网这一媒介。与传统谣言相比,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网络谣言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二十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人类不仅能够快速分享相互间的信息而且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把当下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网民在接收信息后可以立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观点和看法通常不需要经过权威部门的审核就可以发表出来。一旦有了爆炸性的消息,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并且通过一传多,多传多的方式向更大的范围扩散。
2.传播方式隐蔽、迷惑性强
与口口相传不同,网络谣言的传播更具隐蔽性。网络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具有隐蔽性。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为网民传播不当言论提供了温床。由于不必担心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隐蔽性来掩盖其真实身份,在欲念的引导下在网络上散布或传递一些谣言。网络谣言往往打着“最新发现”、“据可靠数据表明”的旗号,并图文并茂地对一些目前科学技术尚未作出合理解释的领域进行盲目预测,特别是针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一些传播主体在未审核信息真假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把消息传播出去,引发大面积的转发、分享,使得这则网络谣言的迷惑性不断攀升。
3.传播途径的纷繁多样,可控性低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诸多优点。从软件方面看,电子邮件、MSN、BBS论坛、博客、QQ、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途径日新月异,种类繁多,总有一款适合不同需求的受众,这从应用层面为网络谣言在校内的酝酿及大范围散布、炒作、扩散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基础;从硬件方面看,有线网络以及突破有线限制的无线wifi接入技术使互联网在高校的各个角落无限延展,而各种移动便携、上网即时的电脑、手机、ipad,甚至校园电视等接入终端设备更是为网络谣言传播途径的广覆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加之当前在制度层面对网络话语的监管所存在的不健全、不规范、不到位等现象,欲从网络谣言产生的源头进行信息把关、从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变得难上加难。
二、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
(一)实证分析
针对近期网络谣言频发的状况,笔者就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随机发放一百份问卷,以确保调研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发放的400份问卷中,回收337份,回收率84.3%,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76.8%。
1.大学生接触和识别网络谣言的情况
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互联网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喜欢在微博、QQ、社交网站上发表意见和转载、转贴他人观点,容易与谣言不期而遇。问卷显示,44.3%的大学生在网上经常接触到网络谣言。在网络谣言的识别上,只有6.96%的大学生能很容易分辨出,74.62%的大学生表示对网络謠言有一些了解,大体可以辨别出来。但是,还有18.42%的大学生表示对网络谣言完全不了解,很难分辨,不管网上说的是什么,全都相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25.61%的大学生承认曾经受网络谣言的欺骗。这表明部分大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较弱,而网络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弱点才得以广泛传播。
2.大学生对待网络谣言的态度
大学生相信所见到的那些网络谣言吗?调 研数据显示,42.94%的大学生看看就算,一笑了之;34.98%的大学生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谣言,比如非典、地震的发生时,加以思考,但还是认为非官方观点可信度不强;12.08%的大学生大为紧张,并通过转帖、对他人叙述等方式传播出去,提醒大家做好准备,相信谣言的出现必定有它的道理。部分大学生在消息未证实之前就轻信了虚假内容并且转发,说明这些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和一定的法律意识。在传播网络谣言是否要负法律责任的问题上,28.72%的大学生知道要负法律责 任;54.33%的人表示基本知道;还有14.53%的人完全不知道。据调研,网络谣言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灾害预警和民生热点内容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3.大学生辟谣的情况
大学生会主动辟谣吗?调查显示,只有11.8%的人会在网上专门进辟谣,10.38%的人会找到谣言源头进行规劝,49.13% 的人仅仅告诉自己认识的人不要相信,29.76%的人会置之不理。据调研,多数大学生不喜欢求证,缺乏求真意识和求证主动性,当网络谣言事件发生后,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主动转发辟谣信息。可见,大学生辟谣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4.治理网络谣言的举措
数据显示,28.37%的大学生认为要严惩造谣者,并加强相关法律普及;32.18%的人认为要大力提升社会公信力;14.88%的人认为网络实名制能够遏制网络谣言;37.72%的人认为网民只要能理智思考,谣言就能止于智者。在是否要推行网络实名制的问题上,只有13.15%的大学生认为一定要实行;61.25%的人认为可以采取前台用昵称,后台实名等折中的办法;12.11%的人认为不能实行,有违言论自由;13.84%的人表示说不清。
(二)传播现状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祖国之栋梁,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这一方面是因为,身为年轻人,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更为了解,与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也更贴近。另一方面,基于较高水准的学识与素养,大学生群体对真伪、善恶具备较强的识别能力和分辨能力。事实上,多数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轻信传言,以讹传讹。当他们看到一条比较耸人听闻的消息或收到别人的“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就转”等信息转发要求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转了再说,而没有意识到,如果这条信息是谣言,转发就等于传谣。这些转发网络谣言的大学生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看出了其中的不实之处或者发现了谣言中的笑点,转之与朋友同乐;二是纯习惯性的转发,对谣言内容一扫而过,不留印象;三是相信了谣言;四是借谣言发泄心中不满的情绪。还有一些大学生,明知是网络谣言,还要“加工”后传谣。
大学生信谣、传谣和造谣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问题骤增,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同时又因为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对新思想、新观念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性和接纳性,并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语言和行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
三、防范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教育对策
1.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思想、行为趋于成型,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造性。在网络谣言不断发生、传播的今天,大学生接受这些网络谣言的好奇心和能力是很强的,但是鉴别力和判断力明显欠缺,必须对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集中提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明确表述为三个基本层面、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谣言,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起到主导和支配的作用,成为大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指南,指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当代大学生应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2.建立监控体系,引入网络实名制
去发表言论,致不实的谣言肆意在网民间转载传播。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后,网络中的谣言将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导致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上加难。所以,在网络中引进实名制不仅可以帮助网民树立社会责任和自律意识,从而使网民在發表个人言论时,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降低追查网络谣言来源的难度,减少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具体做法为: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谣言监测机制,及时对校内网络谣言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态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二要加强校内IP地址的管理,建立起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和学生实名信息登记制度,保证学生所有网络活动信息能够准确实现“溯前追查”。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公民责任感
在现阶段要大力加强公民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摆脱低级庸俗趣味的生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加强公民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其次要重视隐性教育。通过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用理性的方式对待网络谣言,并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和感染周围的人。每个大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营造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此外,应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更好地练就自觉辨识谣言、抵制谣言的本领。
总之,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视野,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及开放的特性,如若管理不善,会对大学生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严重干扰了其正常生活。政府加强主流价值观宣传,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建立一套防范和处理网络谣言事件的治理机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宗桂.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J] .人民论坛,2010(2):86-87.
[2]高洪力,李锐.提升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能力的教学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167-169.
[3]黄宇弦.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2012(6):171-175.
[4]王烨,范鹏.再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前沿,2014(10):4-6.
[5] 白树亮.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2(8):82-83.
作者简介:
杨东杰(1988~ ),男,山西岚县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立项资助项目“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S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