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显龙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具有缺憾的艺术。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即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将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做到完美无缺。即便如此,身为教师,我们并不能因此感到释然,继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教学的追求。通过规范一些基本的教学行为,不仅利于教学,也会提升个人素养。下面,本人略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认真规范教学习惯
教师在授课时,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如嚴谨的言语表达、规范的作图书写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规范教学语言。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有着自身的一套严格的理论和符号体系。学习数学,其中之一,便是学习它严密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表达。比如,有教师将“约分”说成“干掉”,将“去括号”说成“打开”,这样的说法,虽无大碍,但欠缺规范,应当改进。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要注意教学用语表述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是否清晰、衔接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等,长此以往,对于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讲课思路,增强授课效果定有好处。
2.规范教学作图。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要多从大处着眼,更要从细节人手。有的教师在黑板上作图时,比如画函数的图象,很少用直尺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而且,y,o,x的位置也是随意标示,描点时大致找位置而定。实际上,即便是y,o,x的标注位置也不容忽视,是有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作图时,教师认真示范,并提醒学生尽量用直尺、铅笔去作图,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作图习惯。
3.规范的教后反思。认真去写教学反思,可有效促进教师成长。但若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则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实际上,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我们刚上完课的时候,应该自觉挤出时间,静下心来,从自己的教学进度、授课内容、知识生成、课堂调控和学习效果等诸方面,想一想,自己的准备是否充分、把握是否到位、处理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明显,若在有的方面还感到欠缺,则应及时总结,并注意结合教学实践加以改进,能促进教学,方利于提高。
二、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所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课中,课件的页面上出现了格式上的杂乱、教师找学生朗读课件上的有关文字、教师把授课时预设的问题全都打在课件的页面上、讲授探究与课件的播放不能同步等,诸如此类现象和做法,需要教师意识到,在做好课件后,不妨提前到讲课要用的多媒体上调试一下,观察效果如何。比如,使用几何画板课件,其中的表格和文字,很可能因为制作课件和播放时电脑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而导致图表错位、文字乱码等,及时调整,则可有效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找学生来读,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会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干扰,这种做法实不足取;而通过课件,把预设的问题都展示出来,可以对讲课教师起到提示作用,能有效避免问题的遗漏。但与此同时,给人的感觉是,问题设置显得机械,对课件使用过分依赖,试想,若这些问题没有出现在课件上,课堂探究还能否进行下去?再者,有些问题,是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教师可以针对有的问题适当展开探讨,或激趣答疑、或点拨引导、或作必要引申。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此,个人之见,课件上设置的问题,不求面面俱到、繁琐冗长,但要符合学情,围绕教学内容,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设置。而在平时用课件上课前,多去想一想,何时介入媒体,怎样介入,注意时机妥当,增强效果。只有在平时多做一些有意识、有素养的训练,规范使用教学媒体,才能有效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三、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身为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学习,多读书、勤思考、重实践、善总结。而在评课中,有些教师的点评,往往只是表面化,难免肤浅;在教学中,教者的意图和环节的设计,若缺少“理”“据”,则存在着盲目性。鉴于此类情形,我们可以学习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并与教学相结合,对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方面会有帮助,而悉心研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研究一些教学案例,领悟专家现身说法,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做到有章可循,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更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提升理论水平。
我们经常提醒学生,学习知识要扎实,避免“夹生饭”现象。可是,想到我们自身,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轮又一轮的教学工作中,从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对课堂的调控和生成、对业务的改进与提高等诸多方面,确实应多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思、下一番功夫。只有我们在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加强反思、不断改进、认真规范,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滋有味、有所创新,在提升个人业务水平和教学素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