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刘莹
摘要: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即序参量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路径。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即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借助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要素流动,参与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中,同时参与到整体网络的产业分工,并反作用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经济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网络协同运转,使整个系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演变。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5)05-067-07
一、前言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由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单极”格局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的“多极”格局转变。这种格局的转变,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实现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高效有序发展的过程。协同发展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区际之间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区域之间平等开放,同时也向外部开放,既有利于内部子系统的发展,又有利于与外部系统的对接和互动,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和功能有机整合中实现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为较新的研究论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经济、文化、社会等子系统间协同发展以及区域内产业间协同发展等方面,针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大都是简单论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障碍或制约。相关文献表明,区际利益分割虽能激发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潜在动机和积极性,但其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会造成市场分割和产业结构趋同,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又破坏了正常合理的区域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断降低和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阻碍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也是地方政府官员政治晋升激励的结果,在“财政分权”和基于地方经济绩效考核的政治晋升机制激励下,区域间经济竞争不仅造成了省域差异,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内部也出现了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巨大差异,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思想观念差异,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给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省际毗邻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较其它地区而言,省际交界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品流动不畅、市场竞争过度等问题尤为严重,表现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因而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机制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协同学理论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理论。协同学是哈肯学派从一套激光理论抽象出并普遍化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某种有组织性的功能。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包含众多子区域系统的复杂系统,始终追求子区域系统以及大区域经济的协同运作,其整体效益取决于各子区域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子系统之间的要素分配与利用效率,满足协同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目标统一性以及系统内部关联性。而协同学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能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变为有序的整体合力,促进系统的无序运动转变为有序运动,提升整体效益,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协同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协同学理论也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协同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包含协同作用、序参量、伺服原理等。协同学理论认为,所有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都不是其子系统结构、特征和行为的简单或机械的总和,子系统以看似乱但实际上却是很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协同”作用使得子系统或要素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完成协同一致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某种有组织性的功能。为了衡量系统的有序度,哈肯提出序参量以及伺服原理。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随时间变化慢,在变化时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几乎不衰减,到达新稳定态的弛豫时间长,也被称为慢弛豫参数或慢变量(往往是一个或很少几个),是控制系统演化的关键变量,与之相反的变量被称为快变量。在系统的演化进程中,序参量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各个子系统实现有条不紊的运转,在役使快变量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快变量的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役使大系统在临界点上失稳,实现无序至有序,低级至高级的转变,此即伺服原理。
2.协同学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协同学理论强调了内部协同作用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强化“协同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充分凸显了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协同学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区域经济不能孤立发展,任何一个区域都应该对其他区域开放,让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交换。(2)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需充分保障各区域高度的自主性,始终维持区域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才能使得区域经济系統长期远离平衡态,增强并稳固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内生动力。(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来提高大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