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科学,体验奇妙

2015-10-21 03:31陈雅琴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对话体验情境

陈雅琴

摘 要:自然常识题材教学是品德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教师可从“体验”着手,通过渲染气氛,在情境中体验科学之美;设计活动,在探究中体验科学之奇;交流分享,在对话中体验科学之妙。引导学生在品味生活科学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科学、创意生活的奇妙,达成自然常识题材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自然常识题材;体验;情境;活动;对话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自然常识题材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中占有较多的分量,有13个以上主题活动涉及此项内容,是品德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何使品德课程中的自然科学题材教学成为人文的科学、生活的科学、洋溢着生命激情的科学呢?笔者认为,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应该把握好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与此类课型的教学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从“体验”着手,引导学生在品味生活科学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科学、创意生活的奇妙,达到自然常识题材课的教学目标。

一、渲染气氛,情境中体验科学之美

情感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是一种由浅显到深刻、由外显到内化的持续性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章志光说:“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可见,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总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自然常识课中涵盖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都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各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中,调动他们曾经体验过的生活经

历,唤起他们对生活中科学的认可与赞赏之情,自然顺利推进后续学习。

《太阳光的利用》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伴随着老师深情的描述展示了一组美丽的阳光图片——从春天到冬天,从动植物生长到人类活动。一张张明丽鲜艳的阳光组图唤起了学生对阳光温暖的回忆,体验到阳光的美好与无处不在。随后画面猛地一转,几张灰霾图片的出现拉开了学生对最近经历的灰霾天气的讨论。前后两组风格截然不同的生活图片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阳光的向往与追求。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先扬后抑的导入,把阳光之美深深地嵌入学生的脑海,那一缕灿烂的阳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阳光的热情。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作用。”适度的学习情境能促使学生自主感悟、多元创生。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在教材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建立了有效通道,渲染了气氛,唤起了学生体验过的经历,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设计活动,探究中体验科学之奇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指出,课程实施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逐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只有获得切身体验,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自然常识题材课要打动学生的心灵,必须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自然科学这个媒体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所以,探究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做中体验,把科学的种子植根于他们的心中。

《影子的探索》一课中,我先是设计了两个分组探究活动:一是以手电筒为太阳,演示早上、中午、傍晚三个时段,观察影子的长短、方向变化。二是手电筒作光源,上下移动物品或电筒,观察影子的大小变化。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弄明白光与影子的关系,了解生活中影子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的特点,体验科学实验中“做一做”的快乐。随后在“利用影子”环节,教师请学生欣赏《老鼠偷油》的皮影戏,感受影子利用的奇妙。试着把书桌上的电灯摆放在左右两个不同的位置,启发思考哪种摆放更合理,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不但要学科学,更要动脑筋让科学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又如,《太阳光的利用》一课中设计了几个探究体验活动:借助小电筒体验古人是怎样利用阳光和影子的关系在日晷上看时间;玩一玩太阳能小玩具,看看太阳公公怎样让它们动起来;摸一摸干、湿木耳,感受它们的不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体验,建构属于自己对太阳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看到在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是直观的、快乐的,他们争着动手操作,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和疑问说给本小组的同学,一次次感受太阳光利用的

神奇。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提炼生活和教材,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我相信,这种围绕理解与沟通的创造性体验活动,必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激情、科学的奇趣。

三、交流分享,在对话中体验科学之妙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式”特点。个人的思想在相互交流后会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教育家哈里·麦克多斯也认为,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看法和动力,会使学习任务完成得更自然、更有效。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多向信息交流,激活主体思维,培养合作意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活动是品德课堂中的一个环节,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体验的结束。要想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体验认知,强化对科学探究的持续热情,不但要“做”,更要创设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感受自然科学的神奇与广博。在“说”中学习梳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说”中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说”中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和春风一起玩》这节课上,学生各自拿着自制的小飞机、小风车充分地体验和春风一起玩的快乐后,我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探究科学的快乐。学生在这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空间中,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线太长风轮就坠下去了,转不起来了,所以线短的比线长的转得快。”“跑得快风轮不一定快,要把风轮斜放在身体后面,让它飘起来才转得快。”“我发现徐子坚(化名)的风轮‘叶片剪得太细了,转得没有蔡畅欣(化名)的快。”这些发现是个别学生的所得,但在交流中,成了全体学生的收获,大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风儿让风轮转得更快有了新的认知。更可贵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发现,在聆听中学生要学习分析、辨别这些信息正确与否,大大激活主体思维。老师说得少了,但学生间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使课堂绽放出十分美丽的画面。

杜威说:“教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应该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在自然常识题材课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投入,创设有利于丰富和提升学生体验的活动场景,引导学生从心理和实践层面作一番深刻体验,以情感之,以思悟之,以言表之,使学生有所经历,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知识的感知到情感的触动,从神情外显到内心体验等一系列涵育过程中,最终达成“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的品德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伟.情感教育:学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因子[J].中小学德育,2014(04).

[2]谢林燕.形神兼备 知趣共融[J].中小学德育,2014(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体验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