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1-026-01
0
【事件描述】
初三语文复习已经进入了文言文复习阶段,文言文复习的关键是温故而知新,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温故知新,几乎成为每个老师的难题!一节普通的文言复习课,正在复习七年级下册的《狼》,一切如我预期设想的一样进行着,老师的准备非常充分,面面俱到,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生怕漏掉所有的要点。学生也紧张的准备着。文意理解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回答非常准确。直到最后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正确答案是:对待狼一样的恶人时要有足够的勇气,机敏的智慧,过人的胆量,才能不存幻想,识破假象,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夺取胜利。本应是个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应该可以很快解决。但是叫起来的学生回答:正是由于狼的狡猾、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所致。如果适可而止,那么也许就可以保存性命。上课的老师断然否定了这个学生的答案。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难道学生这样回答就不对吗?一定要是既定的答案吗?学生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答案,不是更好吗?怎么就错了呢?同时这样的文言复习课出新了吗?新在哪呢?很多个问号同时盘旋在脑海里!
【事件关键】
文章的寓意是不是只能有一个?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不是就不可以?是不是文言的复习就是翻译字词句,以前讲过的文意理解再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就是复习效果非常好?静而思之,感觉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流程中,学生没有了主体性,缺失了主动的思维,只不过成了一个配合实现教学设计的道具,没有了自己的阅读要求和期待。甚至要求阅读的答案唯一,怎么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成这样?那我们常常说的语文阅读能力还怎么培养?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没有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样的课堂学习一定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素养,经过了这样的课堂学习后,学生仍然无法自主地、有效地阅读一篇文言文章。
【反思事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但是事实上,在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上,老师自身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并且能够为此做出努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做法,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
这正是目前我们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何才能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关注学生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发展全面、弘扬学生个性?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初步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放下心,让学生思维飞扬
一节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让学生有收获的课。我们在备课时经常会预设课堂情境,设计教学的思路,上课基本上也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展开的,一旦发现学生偏离了你的思路,定会拼命把学生拉回正轨上来。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我不反对预设问题、情境,但语文的学习更需要感性的思维,这是任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理论都无法取代的。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条条框框,那么多的不能、不对,过程中充满了不定的因素,甚至是出人意料的答案,但弥漫其中飞扬的思维将会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学语文才能读出真谛、读出精髓、读出精彩。
二、耐下心,给学生一个台阶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耐得下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而这一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迫不及待地接过学生的话头,喋喋不休地分析了下去,也常看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出现了思维偏差置之不理,更常看到发现学生未能按照自己的设想思考下去的时候,直接越俎代庖,赶紧自顾自得讲下去。需知道实际上老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动性如何培养?
因此,当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时,能否换个角度、换个问题、换个他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三、静下心,调整教学设计
有效的备课是对学生的尊重,但再细致、再完美的教案都是线性的展开,而我们的课堂所追求的是多维的动态生成。我们可以预设情境、可以预设问题、甚至我们可以假想突发事件,来谋求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我们可能不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不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们切入的角度、思维的方式不尽相同。面对这些,我们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这里的“心”是指思维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最需要的绝不是老师你的答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思想必然在教学实践中逐一外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彻底地转变以教师的指引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必须做到基于学生需要为出发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才能让教师心清目明,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堂教学应是遵循“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學,致力于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激活学生的多维思维。语文教学一定达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