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网络诈骗现状与对策

2015-10-21 04:31任升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防范策略大学生

任升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网络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全新的生活體验,但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目前网络诈骗案件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于部分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网络诈骗现象在校园内更为明显。本文披露了网络诈骗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分析了校园内网络诈骗的心理及原因,为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损失,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络诈骗 大学生 防范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随着网上交易的兴起,更多的不法之徒也瞄准了这块新出炉的大蛋糕,把黑手伸向了一度纯洁的互联网[1]。网络诈骗具有跨地域性、高隐蔽性、强渗透性,操作简单易于上手。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诈骗进行约束,网络诈骗案件与日俱增。由于大学生正处青春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和认识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真假辨别能力,屡遭不法分子侵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网络诈骗不仅给大学生们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同时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阴影,造成精神创伤。高校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大对网络诈骗的宣传以及预防,在学生享受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带给的便捷和方便的同时,能够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 网络诈骗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诈骗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中对一类犯罪行为的统称。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网络诈骗是信息时代逐渐兴起的诈骗犯罪方式,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操作方式的便捷,网络诈骗发展迅速,发案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犯罪方式日新月异,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网络钓鱼类,该类诈骗形式主要通过发送欺骗性电子邮件、伪造网站、谎称熟人。大学生由枯燥充实的高中生活过度到大学生活,对社会缺乏了解,以至于不法分子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以中奖、对账等内容在邮件中诱骗用户填写金融账号和密码进行诈骗,或者编造诸如家人生病、手头紧张等谎言索取钱财。

2、网络购物类,该类诈骗主要通过在互联网上买卖商品而发生的诈骗。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约有6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有网购经历[3]。这类诈骗形式主要有不法分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汇款金额不足等各种理由迫使买家多次汇款或诱使买家汇款到指定账户等不安全交易方式。

3、网络交友类,该类诈骗与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和交友网站的普及密切相关。大学生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法分子通常先取得受害人对所谓“网络友情”的信任,然后通过各种方法索取钱财,甚至伙同他人诈取甚至抢劫财物。4、大学生毕业生求职类,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网上投递简历,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获取,不法分子看准了学生求职心切、社会经验不足的心理和特点的进行诈骗,编制各种理由引诱应聘者交纳手续费、押金等等;更有不法分子进一步套取求职者家庭信息,向求职者亲属实施诈骗。

二、校园内网络诈骗的心理及原因

大学是塑造和培养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直接载体,学生的个体成长是心理、生理与社会性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社会中同龄年轻人相比,由于校园缺少相应的环境刺激,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面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缺乏常识,缺少灵活应对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加之网络诈骗的虚拟性,多样性等特点,大学生成了涉案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们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对各种游戏、软件、购物、交友等兴趣浓厚,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自我防范意识不足。由于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辨别能力较弱,社会经验不足,所以成为了不法分子的主要侵害对象,这严重的扰乱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而且很有可能造成大学生财产上的损失以及精神上的伤害,侵害学生们的合法权益。

同样有些不法分子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上的“低球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当你接受这个小的要求后马上又提出一个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部分学生受“低球技术”的心理策略影响,出现管状思维[3]。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来施以骗术,他们冒充各种身份,博得大学生的信任,在此基础上以求援或救急等理由向大学生借钱,事成之后立即逃离。

三、校园内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

1. 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形成了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对于互联网的依赖,使网络诈骗方法容易进行。虚拟的网络空间能够更加隐秘的掩盖事实真相,一旦大学生沉浸于不法分子的热情或轻信其所夸耀的种种承诺时,就会陷入不法分子所设的圈套。因此,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应该意识到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时常保持警惕,与人交往时切戒轻信,更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要贪图小利。对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提高警惕,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2. 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不法分子之所以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在网络诈骗中,大学生往往由于对商品真伪无法识别、商品流通程序不了解而最终受骗。网络诈骗则更多的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网络操作、网上银行流程的不熟悉所造成。此外,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相关信息获取的比较少,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弱点进行诈骗。大学生要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面,加强课本以外知识的学习。

3. 克服贪图小利、管状思维等心理弱点

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大学生不能利令智昏,对他人的“慷慨解囊”,特别是那些陌生人所承诺或给予的微利,要特别慎重,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能因小失大。不法分子常常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伪装成“弱者”、 “老乡”、“朋友”等身份,不要被这种感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要理智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多问多求证。大学生无论是因为贪图小利,还是由于助人或急于求职等心理弱点,都应该注意发现自身的不足和识别不法分子的破绽,积累经验,防止再次受骗。

4. 提高法治意识,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要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并且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当不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时,应主动地向知情人士咨询,不仅可以避免和防止再次上当受骗,也让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本文小结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不仅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拓宽知识层次完善知识架构,增进沟通和交流,但是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网络的日渐依赖以及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利用学生防范意识薄弱、心理不成熟等特点来进行网络诈骗。大学生们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学校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的宣传精神,保持理性健康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防范意识,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防止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同时也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和文明校园,为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4.

[2]王志红.论网络诈骗犯罪[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7卷 第3期.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防范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电力施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
新形势下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探索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