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延野 张利芳 李秀莹
【摘要】以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为基础,探索针对《PLC应用技术》的多种教学方法。结果表明,在化繁为简、实例展示、动画演示、讲练结合等方法前提下,增加差异互补和分组负责制等方法后,更容易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带入课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工作岗位的需要。
【关键词】PLC应用技术 高职学生特点 差异互补 分组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9-01
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现代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它的出现为传统电气控制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PLC技术已成为机械行业从制造到智造转型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PLC技术以它的可靠性高、适用性强以及易学易用、维护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PLC技术方面的相關人才也受到了各个行业的欢迎,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技能更好地与工业企业衔接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的实践结果。
一、化繁为简
根据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特点,将化繁为简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整合到逻辑电路的分析,形成教材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逻辑电路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接受知识点。以CW6163B型卧式车床为例:讲授这一车床电气原理图时,首先将逻辑电路按照主电路、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进行拆分;然后将主电路按照电动机的类型进行原理分析,控制电路按照线圈的类型进行原理分析,并以线圈为切入点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结合;最后接入照明电路进行整体解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复杂的逻辑电路进行拆分简化,达到化繁为简的掌握难点知识的效果。
二、实例展示
根据高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这一特点,将实例展示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从教室的电灯开关到电脑机箱,将抽象的内容加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己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点动长动的知识点为例:讲授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分析电路原理;然后以教室内的电脑机箱按钮为例,进一步解释点动长动的原理,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自己想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说明;最后将实物一一对应到原理图中的不同位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抽象的工作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动画演示
根据高职学生不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一特点,将多媒体动画适时的加入到课堂中来。从不同类型电器工作原理的实物动画演示到交通信号灯的动画演示,将枯燥的图片加入生动的动画,使学生在每节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提高他们的兴趣。以交通信号灯为例:讲授这一知识点编程方法时,首先跟学生一起分析交通信号灯的工作过程;然后将交通信号的工作过程进行动画演示;最后跟学生一起对交通信号灯工作过程进行编程。这样一来,当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时不但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用动画演示后能够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讲练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增加实际操作的学时数,并且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从基础的梯形图与指令表的转化到难度较大的舞台升降表演编程等实际操作,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例子中。讲练结合,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快理解的学以致用的乐趣。采用讲练结合、交叉进行的方式后,能够及时的反馈学生理论方面或实践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改教学进度或方法。
五、差异互补
根据高职学生个性较强这一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拆分,然后将差异互补。从理论原理图解析到编程设计,有的学生擅于读图、有的擅于编程、有的擅于实际操作,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到一组,进行差异互补,这样每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组内作出贡献,还可以向别人学习自己的劣势,最终达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六、分组负责制
根据高职学生团队意识较强这一特点,采用分组负责制,并进行组间竞赛,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例如:在设计餐馆点餐装置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并实现完成的小组直接按动点餐按钮进行呼叫,教师从组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整个组的成绩结果,每名学生都会有被抽取的概率,因此,为了给组内所有人员加分,所有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增加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同时,每名学生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断更新、改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学到更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让学校和企业更好衔接,达到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臣,齐占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J].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李一平.《PLC应用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索[J].科教导刊,2009.
作者简介:
金延野(1987-),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机械制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