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9-01
苏格拉底说过,“快乐,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虽然也在为着明确的升学目标而跋涉书山,遨游学海,然而“快乐”似乎与高三学子渐行渐远。如果其间的测试再遭遇几次滑铁卢,面对自己“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努力付出,结果却是“很受伤”,学生定会感言“高三,想说爱你不容易”。
而在高三的语文常态课课堂上,即便老师们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但由于复习课堂的纯知识讲授, 课堂沉闷,缺少情味和情趣,知识的传递却不怎么能让学生“来电”。学生精力流失,目标达成度低,课堂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所以,教师的“教”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生成效果。教师与其自己一厢情愿,不如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课堂教学中除了有一条知识对流的主线以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有了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后,情感对流则会形成对知识对流强大的驱动力。语文在学科中应该是最富情味的,教师应该运用好这一有利的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语文复习课堂“活”起来。
首先,更新观念,创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是同时一体存在的,特别是在高三这一个特殊的备考阶段,学生更是渴求老师的关心、理解、赏识和帮助,而教师的课堂行为如果能让学生备感亲切,消除掉距离感,这样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民主平等对话的一方,要充分地尊重学生,让说话的表情达意改变单向、线性的表述,将师生关系视作平等的对话关系,不轻易否定学生,而应该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趋向正确方向,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课堂上,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热情的鼓励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励他们的质疑与探究精神。
正如新课改倡导的那样,高三课堂更应该采用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应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期待、尊重、宽容和赞扬,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激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形成发展的内驱力,树立发展的信心和改正错误的勇气,真正地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全面走向成功。
其次,关注情感发展,渗透审美教学,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有人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激情。确实,如果语文老师在一堂课上,语言平平淡淡,节奏平平缓缓,定会让高三学子身心疲惫。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要求老师充满激情,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催人奋进,用慷慨陈词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形式上、内容上去接受知识,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以体态语言去影响学生。当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就不可能不好了。
高三的语文复习也同样会像理科那样做大量的习题,而当陷入了题海战术后,就难免关注一些答题的技巧和方法,长此以往,语文本身所固有的美就所剩无几了,而学生也同样会在长期的练习中陷入疲软状态。教师在这时候就值得反思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高三课堂有机融合。例如诗歌散文的练习,如若遇见文质兼美的,完全可以读出语文所特有的隽秀神韵、神采飞扬,完全可以作美的鉴赏评价,将审美的情感充当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将其作为学生自己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也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他们自己的桥。”高三复习课堂为何有效性低下?为何学生反映出听欲不振昏昏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将情投注在学生身上,即没有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果学生缺乏热情,即便教师讲得声嘶力竭,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使原有经验系统得以重组、转换或者改造的过程。在复习中,教师要成为知识点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地信任学生,重视倾听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同时要激活课堂气氛,努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中丰富和调整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有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師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例如结构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自编小卷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会学、乐学。只有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当师生对彼此都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学生才会使自我得到全面、主动和长足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