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
【摘要】现代礼仪课程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课程,逐渐受到了高校的重视。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塑造学生的职业形象,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素养、社交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本文从情景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可行性着手,针对礼仪课程运用该教学法实施教学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礼仪课程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9-01
近年来,礼仪课程已经逐渐在各高校内开展起来,作为一门集实践性、艺术性及实用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课程在其理论指导下系统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尤为重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社会活动不断丰富、人與人之间交流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社交能力与礼仪形态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广大教师应结合礼仪课程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礼仪知识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一、情景教学法及其与礼仪课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概述
情景教学法即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模拟情景,将知识以更加具体、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旨在提高学生发现、认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使其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重点[1]。
礼仪课程自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为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并将学生作为运用礼仪知识进行情景活动的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其主动学习与归纳总结,提高其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与礼仪课程教学的融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在高校礼仪课程中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对策
(一)以“表演”形式创设情景、发挥示范作用
礼仪课程教学结果多以具体的外在形态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示范、表演呈现教学内容能够营造出情景化、模拟化的教学氛围。礼仪课堂自身的艺术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应从思想、情感上形成符合礼仪规范的意识。教师通过动作结合语言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仪知识所传达的信息,在教师融合思想情感的情景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真切地进行感受和熏陶,从而自觉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学会尊重他人、自觉遵守社会生活秩序并在人际交往关系及各种社会活动中展示出良好的仪表仪态。
(二)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
社交活动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增强情感、建立恰当人际关系以及丰富自身情感及阅历的重要活动,因此良好的社交礼仪能够直接将个人基本素养及礼貌态度等展现出来。礼仪课程是以讲授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行为、态度的实践性知识为主的,这决定了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礼仪课程教授中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模拟为真实的情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将礼仪知识的实用性突出,使学生在多媒体模拟演示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加深学习印象[2]。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礼仪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真正掌握礼仪知识。在多媒体环境中,以直观、形象的模拟情景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与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深入了解礼仪知识。
当然,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还需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着手,例如,在《用餐礼仪》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演示中,通过以幻灯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西餐用餐礼仪能够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把握礼仪要点及相关用餐注意事项。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理论知识,灵活地在课堂上即时选择某一位学生作为演示对象,模拟某情景对该学生的着装礼仪进行分析,实现当堂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成效[3]。
(三)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真实情景
角色扮演即通过营造某种工作或社交活动的环境,让学生模拟某角色将所学礼仪知识真实地呈现出来,从而在练习中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礼仪规范、相关重点及禁忌进行讲解,可以以小组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结合情景要求正确运用礼仪知识。如讲授《馈赠礼仪》内容时,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国家模拟其送礼礼仪,在扮演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对正确的礼仪知识运用情况给予肯定,加深学生知识掌握印象,对错误演示予以纠正,并做好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以教师主导、学生体验的形式实现了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为学生构建了更加高效、真实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其更好把握学习要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利用情景教学法提高礼仪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奕.礼仪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分析[J].赤子,2014,22(2):160-160.
[2]易洁.高职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2015,10(13):159-159,161.
[3]吕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银行服务礼仪》课程为例[J].科学与财富,2011,15(11):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