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背景下的史料主题复习的实践

2015-10-21 01:12钟玉芳
文教资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高考史料

钟玉芳

摘 要: 史料主题复习是指围绕若干主题,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培养考试大纲要求的四种能力。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一课复习为例,从关注学生经验,梳理知识;设计新问题,提升能力;链接高考题,了解考情三个角度,阐述全国卷背景下史料主题复习的实践。

关键词: 史料 主题复习 实践 高考 “抗日战争”

目前,在全国卷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考历史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我省一线教师讨论的热门话题。复习课的指挥棒考试大纲要求“历史学科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课程专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高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清考查知识点,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史料主题复习是指围绕若干主题,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培养考试大纲要求的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下面结合“抗日战争”复习课的实践,阐释史料主题复习课模式。

一、关注学生经验,梳理知识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首要任务。通常的做法是教师纲举目张,把学生“捆绑”在考点上,反复强调所考查的知识点,把复习课上成“炒旧饭课”,学生听来味同嚼蜡。这就需要我们有别出心裁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复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史料梳理知识点,才可以避免传统复习课的很多弊端,让学生在鲜活的场景中自然构建知识体系。

“抗日战争”复习课的第一个主题是:听国歌,看图片,写下主要知识点。我以《义勇军进行曲》为背景音乐,展示反映抗日战争重大史实的一组照片:

学生依照史料列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全班在熟悉的国歌中进入抗日战争场景,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学生是在大量抗日战争影视作品的熏陶下长大的,普遍对抗日战争历史是比较熟悉的,自然容易回顾起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点。

二、设计新问题,提高能力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文中说:“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在重要知识点上,利用多元史料设计新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历史思维。

就“抗日战争”复习课而言,在完成梳理知识这一主题后,进入第二个主题:研读史料,探究重难点问题。

(一)关于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罪行——南京大屠杀:

史料一:

史料二:日本人笔下的大屠杀

1.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作战课课长西原一策的“作战日志”:

12月18日 阴 寒冷

举行慰灵祭。山田旅团处置了15000名俘虏,其中我方一名士兵也与俘虏一起被机枪射杀。约有一个团的俘虏进行抵抗,企图逃走,该士兵也在混乱中牺牲。大场中佐前来汇报,并一起吃了晚饭。

2.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步兵第三十八联队第十一中队士兵东武夫日记:

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

史料三:德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约翰·拉贝《拉贝日记》

问题1:我们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以上史料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南京大屠杀。但面对如此确凿的证据,为什么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中还有人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

以这个问题制造认知的冲突,一方面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渗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由于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收集尚不够细致和全面,成为今天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的借口之一,因此我们要收集多角度的证据有力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丑恶行径,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问题2:为什么日军如此灭绝人性?

继续深入剖析日军暴行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的法西斯独裁制度,帮助学生体会制度之问题是根本性的,同时联系选修一“明治维新”相关考点。

(二)关于日本投降问题,呈现史料:

……曩者所以对美、英二国宣战,实亦出於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然交战已阅四载,纵有朕陆、海将兵之勇战,朕百官有司之奋勉,及朕一亿?庶之奉公,各自克尽最大努力,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於我。加之,敌新使用残虐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预料。若仍继续交战,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之所以卒至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也。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终战诏书》

问题:在诏书中,日本天皇认为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终战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们认为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又是哪些?

通过问题冲突,引发学生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和新动态:实际上,当年一些日本人对于投降是不甘心的,“诏书”就反映了这一点,这就是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通过史料连接了历史和现实,开阔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对历史问题的洞察力。

三、链接高考题,领会考情

全国卷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来设计新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在复习课上精选典型高考题,进行思路点拨、方法提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对史料的解读中训练历史思维。如果高三历史复习课能坚持分析典型高考题,则学生应试水平的提高水到渠成。

在“抗日战争”复习课中,第三个主题是:“精析高考题,领会高考怎么考。”我选用了颇引人关注的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41题作为典型试题进行剖析,原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論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题的关键点是认真阅读材料。参考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是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应予增加。

以上是我在全国卷背景下对高考复习课的新尝试,实践证明,采用史料主题复习模式,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明确考情,不仅为高考复习课找到了一种新模式,而且为学生提高学科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国家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约翰·杜威,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韩海林.基于学生答题分析的高三复习教学建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4]李玉.从学生诉求看一堂好课的标准.历史教学[M].历史教学出版社,2014.6.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高考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