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亟待转型,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实现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分析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的机会、威胁,并结合我国银行业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提出了银行业应对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银行业;SWOT分析;转型策略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非常态”走向“新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发展方式相对较为粗放等问题。因此在2014年11月9日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具体可概括为:经济增速的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动力驱动机制的新常态:从突出深化改革到创新驱动;政策调控的新常态:保持定力与主动作为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金融业也必须适时调整,积极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增速的放缓加剧了金融风险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由过去10%左右的增长率减少到7%~8%的增长率,甚至更低。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经济的发展道路上不仅注重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高,中国的经济要走一条能源消耗低,资源浪费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中介力量,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受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的制约。经济增速在短时间内的下滑,必定会带来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信用风险在短时间内相对集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是破产,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收回,信用风险加大,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状况及资产的质量。
(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业态的重构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结构必然需要不断地升级和持续地优化,以改变我国目前高能耗、低产能的产业机构,改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分配结构、改变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需求结构,改变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动力结构,改变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区域经济结构,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经济结构。不论是产业结构、分配结构、需求结构、动力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都需要金融业的转型,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资金需要。
(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导向。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发展尚不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竞争不充分,部门垄断、行业垄断的现象仍然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本和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好坏及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银行业应将更多的信贷资金从高能耗、低产出、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流向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加大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资金支持,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作用。
三、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一)机会分析
首先,我国经济基数大,每年实现7%的增长,仍是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空间。同时,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改革空间,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应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的业务空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经济改革战略的步伐正在加快,尤其是目前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大量并购重组业务,同时也将产生对资产管理的需求,同时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将会形成银行业务增长点和利润空间。其次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的增长和理财意识的太高,将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将进一步催生居民理财的需求,同时也会增加银行业的资金供给,加强市场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另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银行业经营方向的转变。
(二)威胁分析
首先经济增速的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润总额下降,也可能导致银行前期积累的风险集中爆发,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上升,违约客户增加,银行经營中的信用风险加大。同时,“房地产、影子银行、两高一剩”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次,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的放松以及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行业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金融”脱媒”会导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下降、借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降低、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失衡。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时间、空间、金额的限制,使得更多客户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财及融资服务,这就迫使银行必须改变传统业务结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减少信心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三)优势分析
银行业网点多,信誉高。我国银行网点众多,遍布全国各市、县甚至偏远地区,开展业务较为方便,同时与居民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银行业最为显著的优势。在金融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整个金融产业结构中,银行也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业务创新日益活跃。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银行业优势地位和盈利能力大大削弱。这不仅给银行的经营带来挑战,更倒逼银行提高创新意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目前我国银行不断拓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同业业务等新兴领域,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外部威胁。
(四)劣势分析
首先是银行利差缩减,利润下降。银行业定价能力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差异化定价能力较低,许多银行沿用过去的经营模式和定价模式。同时,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差的问题。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使得银行面临着传统业务转型,但大多数银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通过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创新来实现转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脱钩,这是银行业发展的又一大隐患。许多银行把资金存放到其他银行、基金,已实现财富管理的需要,并未把资金运用到实体经济当中,这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时日经济的发展;最后银行业已经进入了破产密集期,银行破产风险加大。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简要归纳如表1所示。
四、银行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转型策略
运用SWOT分析制定银行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转型策略,具体包括: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
(一)SO策略:服务实体经济,挖掘潜在机会,加速业务及经营方向转型
随着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银行业应抓住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期和机遇期,审时度势,结合自身优势,尤其是机构集聚、网点覆盖广的优势,积极调整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理念,努力打造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产能过剩、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应事先有序的退出,应有重点、有选择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应确定新的经营理念,摒弃扩张型的经营思路,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战略的稳步落实。
(二)WO策略: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拓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提高定价能力、创新能力,改进风险管理手段,规避破产风险
银行必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向重点行业、企业倾斜,在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前提下,为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也应拓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扩大服务性收费的业务范围,为客户提供转账、结算、理财、投资咨询等服务。同时避免定价方法过于单一,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水平、额度大小、经营范围,灵活定价、差异化定价,避免同一化。树立新的风险管理文化。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所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三)ST策略:加强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信贷结构,拓展收入来源,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特点,提高银行服务效率
银行业应积极摆脱传统业务模式的禁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广泛开展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债券承销探、定货值质押融资、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等创新性的金融服务。信贷作为银行主要业务,应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积极服务第三产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同时应重点扶持一些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创新型行业,合理分配资金的期限结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威胁和启发下,银行业应更加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利用其数据收集、分析能力,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提高银行业务营销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服务而便捷化、快捷化、大众化,实现普惠金融,为经济新常态发展助力。
(四)WT策略:寻求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国银行业多元化组织体系下经营趋同状况明显,主要表现为经营战略趋同、产品设计趋同、营销策略趋同,但隨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不仅面临同业的竞争,还面临着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因此银行业必须首先增强产品创新能力,能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其次是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另外,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打造差异化的品牌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元春.“新常态”需除“旧教条”[N].光明日报,2014-06-23.
[2]刘凌波.经济金融新常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4(08).
[3]马骏.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模式[J].中国金融,2014(15).
[4]利明献.银行转型应适应经济转型[J].中国金融,2014(21).
[5]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展研究委员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