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摘 要】 的 分析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思密达联合金双歧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思密达;金双歧;小儿腹泻
【中图分类号】 R723.11 【文献标识码】 A
小儿腹泻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且根据流行病学显示,夏季、秋季为高峰期。小儿思密达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儿机体酸碱平衡失调、离子紊乱、脱水等严重后果。本研究采用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4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男性,68例女性,年龄范围0.5岁-5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3-5d,平均3.8d。将1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黄连素30mg、小儿功劳止泻颗粒2.5g,每天2次,1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联合金双歧进行治疗,具体用药如下:金双歧可直接嚼服,如患儿不配合,可碾碎溶于温热牛奶冲服,1岁以下患儿每次1片,3次/d;1岁以上患儿每次2片,3次/d;思密达可直接口服,1岁以下患儿每天分3次服完1袋,1岁以上患儿则每天分3次服完2袋。患儿在空腹状态下服药,且服药后2h不进食。两组患儿均同时进行抗生素症治疗,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易消化食物,增减治疗时间,腹泻稳定3d后即停止用药。
1.3 效果評价标准 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则视为显效;大便次数减少,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有效;大便次数、性状均无改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视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42例,比例为60%,有效者26例,比例为37.14%,2例无效,比例为2.86%,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显著25例,比例为35.71%,有效29例,比例为41.43%,16例无效,比例为22.86%,总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增加,且大便性状为蛋花状,患病后不仅会对患儿造成生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对小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针对腹泻患儿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患儿的生理痛苦,改善治疗效果。
金双歧属于活菌剂的一种,其主要由长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三类活菌组成,它是一种微生态制剂,可增加肠道内的双歧因子,不仅具备改善肠胃蠕动情况的作用,而且可对胃肠道所需的正常菌类起到补充作用,全面改善胃肠道菌群的平衡性;并在胃肠黏膜上建立一层保护膜,抑制病菌的入侵,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增强其对病菌的抵抗能力;此外,金双歧易被患儿机体吸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适用性。
思密达主要是由双八面体蒙脱石散组成,其分子呈层纹状结构,可有效吸附、固定消化道中的毒素、病菌、病毒,并广泛覆盖于消化道黏膜,是一种消化道黏膜的新型保护剂,可抵抗消化道内入侵的各种病菌,用药后可全面保护患儿的消化道黏膜,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可有效结合粘液蛋白,促进肠黏膜生理防御能力的提升。
思密达与金双歧联合应用,可促进机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排出,调节肠道微生态,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因此临床效果比较显著。由本研究可知,采用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方案的观察组取得了97.14%的总有效率,而采用传统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思密达联合金双歧对腹泻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和临床疗效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417-1418.
[2] 锡强,易著文,等.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92-301.
[3]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3(6):384.
[4] 孙台荣.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130-131.
[5] 马金嫔.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6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