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强 李震
一、托普卡帕皇宫及其珍藏
“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这些瓷器的祖国,你都再也找不到藏品如此丰富的瓷器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这是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在陈列中国古代瓷器展览大厅介绍前言上的一句解析词。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土耳其人以拥有托普卡帕皇宫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为荣的自豪心情,同时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地点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重要性。
土耳其位于欧亚之交的阿拉伯半岛,是自秦汉以来联结源自中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丝绸之路”的西部最终点。就此而言,托普卡帕皇宫丰富的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藏也是近两千余年来中土两国人民悠久交往历史和缔结深厚友谊的见证。
关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及其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珍,2001年土耳其外交部为了纪念中土建交30周年所出版的《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一书之前言有专门的介绍(初版2001年,伊斯坦布尔版权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阿帕设计出版印刷公司设计出版)。现笔者简述于后:
奥斯曼帝国建于1299年,伊斯坦布尔继布尔萨和艾迪尔内之后成为帝国的第三个国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取伊斯坦布尔后,在全城地势最佳和最险要处兴建了托普卡帕皇宫,其后约四百年间为奥斯曼苏丹的皇宫所在。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翌年,将托普卡帕皇宫改为博物馆。今天,这所皇家博物馆已成为全球藏品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宫中的藏品包罗万象,其中大批文物尤其是其珍宝库中的珍品更是集中反映了当年奥斯曼苏丹的奢华生活。宝库中的中国古代瓷器大约有一万多件,是目前世界上关于中国古代瓷器收藏数量最大、品质最佳的博物馆之一。在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一万多件中国古代陶瓷藏品的生产年代涵盖了元、明、清三朝。这些珍藏,几乎全是来自中国南方著名的两大窑场,一个是以烧造青瓷为主的浙江龙泉窑,一个是以烧制青花瓷为主的江西景德镇窑。托普卡帕皇宫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器不仅数量众多,造型和纹饰丰富,而且在时间跨度上反映了自元至清以来六百余年中国外销西亚的各式各类外销瓷器的全貌。
二、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珍藏
中国古代瓷器的来源
关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器的来源,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专家的研究兴趣,也出版了许多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张燕在《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瓷器》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介绍(《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陶瓷学会编,2008年十月第一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P430)。根据张燕的研究介绍,这批中国古代瓷珍之来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战利品。奥斯曼帝国以军事立国,经过7代君主的征战,不仅征服了小亚西亚半岛上的其他突厥人国家,而且消灭了拜占庭帝国。从皇宫所保存的档案记载可知,当时这些来自中国的古代瓷器就是征战胜利者所掠夺的珍宝之一。具体记载有:1514年因为宗教纠纷,奥斯曼帝国第九代苏丹塞利姆一世向伊朗派出远征军,激烈的战争后缴获瓷器62件。
其二,贡品和礼品。历代苏丹对中国瓷器都喜爱有加,使得大臣们不断地以中国精美的瓷器作为贡品和礼品来取悦苏丹。其外,据有关专家介绍,当时奥斯曼帝国上层社会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俗信,他们认为这类来自东方神秘国度中国的青色瓷器具有一项神奇的鉴毒功能。相传青瓷一遇到有毒的食物,其釉下的气泡就会破裂,冒出水汽。这种俗信是否有科学依据,自然另当别论,但正是这种俗信使中国青瓷大兴风行于奥斯曼帝国的贵族上层社会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贸易。伊斯坦布尔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是陆上丝绸之路通向欧洲的惟一通道。东方的瓷器、丝绸、香料、茶葉等商品经由这里输往欧洲,而欧洲的毛织品等货物也由此借道输往中亚等地,帝国从转口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便利的贸易市场自然就为许多中国瓷器进入托普卡帕皇宫创造了条件。
其四,特殊的财务回归制度。托普卡帕皇宫一万多件中国古代瓷器的收藏,还得益于当时奥斯曼帝国所创立的一套独特的财务回归制度。这项制度名称为《木哈勒法》,它规定帝国各级官员去世后其珍贵的财宝必须收归国库,不得留给子孙,即使皇亲国戚也不例外。据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木哈勒法》相关账本记载:16世纪朝廷接收回归瓷器400件,其中5件为青瓷;17世纪接收回归瓷器3177件,其中青瓷468件;18世纪接收回归瓷器15677件,其中青瓷889件。这项制度到1839年废除。从宫中所保存的档案记录来看,此法实行数百年间,有大约两万多件瓷器作为朝廷回归接收的珍贵财产回归皇宫。
三、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
龙泉青瓷珍品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龙泉青瓷有1350余件,大都是元代和明朝初期的产品。这些中国青瓷在奥斯曼人的生活中,始终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早期流入奥斯曼皇宫中的中国青瓷大抵多是战利品和礼品、贡品,以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的商路不断开拓和畅通,则以珍贵的商品形式进入皇宫以供皇家使用。所以这些精致、典雅、硕大的中国青瓷深得奥斯曼人的珍爱。由于它们来自遥远的东方中国,险阻重重,又由于青瓷是易碎物品,所以能得以完好如初进入皇宫,摆上皇家的宴席餐桌自然就已身价不菲,奉如拱璧。据托普卡帕皇宫档案记载,这些珍贵的中国青瓷珍品,并不是随便人可使用,而是专门用于苏丹登基、寿辰、大婚及其他重要庆典时才能动用。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元代到明初的龙泉青瓷藏品大多属器型巨大的盘、碗、瓶以及壶等。这种藏品特色的形成与奥斯曼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奥斯曼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不同,中国人的餐桌上往往摆放许多小杯、碗和盘,而在奥斯曼、波斯、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大多是多人共享一道菜及主食,所以进菜及进主食时须用大盘、大碗盛装食物上桌。据文献记载,托普卡帕皇宫每天供应两餐。一餐是早上和中午之间进行,一餐是傍晚时享用。进餐时以盘腿坐姿或跪姿,席地围于充作餐桌的圆形铜盘边,盘底有矮足支撑。饭前饭后要以水壶注水净手,再用手巾擦干。餐桌没有划定坐位,菜色一道接一道地上桌,均以大盘子盛载摆放在桌子中央,周围的人全部从大盘中取食。如图1—5就是奥斯曼人用来进食盛装佳肴美食的青瓷大盘。这些大型盘子显然是应伊斯兰国家流行多人同享一盘菜的饮食习惯而制造的。因此,这类盘子的器型特点是,盘子大且阔而浅,便于取食。
如图6、7是被奥斯曼人用作盛放净水,供礼拜前净手之用器。这类水注也常被用作客人进餐前,由仆人提着为客人净手之所用器具。
知名作家、学者特维诺在介绍土耳其皇家饮食习惯时曾说:“土耳其人先向客人奉上一杯咖啡,然后是冷杂饮,接着是玫瑰水。用这三样东西待客被视为是很大的礼遇。”(初版2001年,伊斯坦布尔版权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阿帕设计出版印刷公司设计出版)。如图8就是被奥斯曼人用作盛放待客所用玫瑰水的青瓷缠枝纹牡丹葫芦瓶。
托普卡帕皇宫中珍藏的还有如图9所示的宽口浅底巨型大碗。这种巨碗是用来盛放羹汤和烩肉饭所用的专门餐具。而如图10、11所示,这类中型青瓷浅碗则是用来盛放各种炖果茸、酸奶酪、冷杂饮等副食。而据专家考证像图12所示的,这种形制较小的青釉莲瓣纹盏,则是用来当作咖啡杯使用。
奥斯曼人在饮食习惯上喜食羊肉、羔羊肉、鸡肉,以上肉类多以烧、烤或炖的方式烹煮。最常吃的蔬菜是瓠瓜、茄子、卷心菜、大葱、菠菜和莴苣。此外还喜欢吃腌菜和果酱等。如图13所示的巨型龙泉青釉荷叶盖罐就是用来放置腌菜、果酱等需保持较长的食物。
所有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瓷器,在奥斯曼人的心目中都是价值不菲的珍宝。瓷器又是易碎品,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如遇破损则就需要修缮。为了装饰、保护和修缮中国瓷器,奥斯曼人将宝石镶在瓷器上,或在破损瓷器上镶金装银方式来修补。这类经用宝石镶嵌金银装飾过的器物属帝王专用,除特殊情况外,不会流出宫外。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人装饰和修补瓷器的这门工艺已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如图14—18就是这种奥斯曼镶金艺术与中国青瓷艺术相结合的代表杰作。
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的元代至清朝珍贵的1万余件瓷器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初或更早以前就已引起世人的关注。这要归功于对这些珍宝的研究先行者,如德国学者艾恩斯特·司马曼恩,还有美国人约翰·波普。艾恩斯特·司马曼恩以选集的形式公开出版了托普卡帕皇宫所珍藏的中国瓷器的部分精品向世人展示。约翰·波普则以托普卡帕皇宫所珍藏的元代青花为研究主题,于1952年发表了他研究元代中国青花瓷的专论,揭开了元青花的神秘面纱,从而开启了元青花研究的新时代。日本学者也在1986年于伦敦出版了两部介绍托普卡帕皇宫的藏品选粹。自此,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瓷器藏品,走进了人们鉴赏、研究的视野,成为了当今研究元代至明、清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依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