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满贵
古语云:“满则覆,虚方端。”北宋淳化四年(993)八月丙辰朔(初一),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属小黄门宣事见之,因密奏,而不识其名。及晚朝,上曰:“卿所玩得非欹器耶?”易简曰:“然,乃江南徐邈所作。”即取至便坐,上亲较试,再三嗟赏。易简进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固万世基业,则天下幸甚。”(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
“欹”是一种奇特而备受重视的倾斜易覆盛水器,被历代帝王悬于厅堂之上,成为治国的警戒之器。(图1)这是仰韶文化红陶双系小口尖底瓶,口直径8.8厘米,口内径5厘米,高89厘米。
最早记录“欹器”的是老子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清徐松《登科记考》:“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进士别头试题《欹器铭》。”追根溯源,欹器之祖原为仰韶先民用以汲水的尖底瓶。(圖2)汉韩婴《韩诗外传》引《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图3—1、3—2)(唐)杨倞《荀子注》:“欹器,倾欹易覆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孔子家语·观周》载有《欹器铭》。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欹器虚则歪,满则覆,提倡和而不同。这种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是孔子在研究历史和实践观察中,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经过多方面的对事物发展变化基本原因分析结合得出结论,被毛泽东称为“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余巡游曲阜孔庙圣迹殿观欹器,(图3—3)导游言:“博学的孔子只是从书本里得知欹器,而没有见过欹器实物,可见春秋时期已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晋书·杜预传》:“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南史·祖冲之列传》载:“杜预造欹器三改不成。”原被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失传。后来,(晋)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6,依《鲁史欹器图》仿制并加以说明。1965年9月,辽宁省在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发掘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图4)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玻璃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冯素弗曾任北燕宰相,卒于北燕太平七年(415),此欹器已有1600年历史。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便造一件欹器送给他,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隋书·耿询列传》、《旧唐书·李皋列传》、(唐)牛肃撰《马待封》载:耿询、马待封、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苏易简说:“江南人徐邈所制作。”按:宋本、宋撮要本、活字本均作“徐游”。(宋)马令、陆游《南唐书·徐遊传》:“徐遊,生卒年不详。五代海州人。游有巧思,器之制久不传,人无知者,游独以意创制,皆合古法。太平兴国中,苏易简为学士,得之暇日,试于玉堂,太宗皇帝闻而取视之,叹赏不已。”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东海郡复改为海州。唐昭宗光化二年(899),海州入吴国。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959),为后周所占。易简说“江南人”,误也。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一钱鎛》:“愿同欹器悟,更使臣工作。”可见南唐仿制的欹器传至北宋,虽史书对欹器多有记录,但见过“欹器”的人甚少。这是明代郭翊所绘的《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5)上部楷书14行,每行11字,计154字,文为《孔子家语·三恕》。读图绘“欹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三欹一覆一正一斜于横木上。欹傍立侍者试焉,欹右前为孔子正与弟子子路论道。这方清乾隆御铭仿宋欹器端砚,仿青铜器,造型别致,通体描漆,周缘阳刻回纹,以欹口为墨池,器身为墨堂,双链调环,悬于砚额,睹之古朴大气,赏之耐人寻味。乾隆御题《孔子家语·三恕》铭,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图6)
宋太宗在许多方面很像唐太宗。他们都是新朝的第二代皇帝,同时又都参与了新朝的创立,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在保持简朴、接受谏言方面都做出了表率。苏易简试欹器进忠言,宋太宗以“欹器”警戒自己。《宋史》说苏易简:“22岁中状元,由知制诰迁翰林学士,年末满三十,在翰林八年,宠遇绝伦,或一日至三召见。”“易简性嗜酒,初入翰林,谢日饮已微醉,余日多沉湎。”淳化四年(993)十月十七日,宋太宗任命36岁的苏易简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子贵母荣。“易简母薛氏,尝入禁中,宋太宗赐礼冠披肩,命坐,问:‘何以教子?对曰:‘幼年用礼让管束,长大后用《诗》、《书》训导。太宗对左右大臣说:‘今之孟母也,非此母,不生此子矣。”(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十七)宋·释文莹《玉壶清话》:“苏翰林易简一日直禁林,得欹器遂以水试于玉堂。上亲试之以水,或增损一丝许,器则随欹,合其中,则凝然不摇。上叹曰:‘真圣人切诫之器也。公奏曰:‘愿陛下执大宝神器,持盈守成,皆如此器,则王者之业可与天地同矣。上徐笑谓公曰:‘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盖公尝嗜饮过中,故托此以规之。易简泣谢惭佩。上亲撰《欹器铭》及草书《诫酒诗》以赐焉。”令对其母读之,但收效甚微。后来,苏易简的两个孙子苏舜元(才翁)、苏舜钦(子美)在《水轮联句十六韵》中吟:“本异道家意,定遭怡士咍。转圆非雅具,欹器有深炎。”(才翁)“持满忘前监,相倾自下催。流风无以复,视此一徘徊。”(子美)至道元年(995)四月初七,苏易简因嗜酒,被劾,罢礼部侍郎出知邓州。邓州有老僧独处郊外,苏赠诗云:“憔悴二毛三十六,与师气味不争多。”又移书与友曰:“退位菩萨难做。”次年十二月,苏移知陈州抑郁而终,年仅39岁。太宗闻叹:“易简竟以酒泛,深可惜也。”赠挽词:“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并派使臣赴陈州悼唁。赠礼部尚书、特进中书令。谥:文宪。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葬四川绵阳市魏城镇青林沟倒角弯。易简常居雅善笔札,尤善谈笑,旁通释典,著《文房四谱》、《续翰林志》、《文集》二十卷传世。
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清则对历史险峰勘探察险,迷则身处事中非理智分析判断真相。苏易简“在翰林恩礼尤渥,然性特躁进,竟不登强仕抑郁而卒”,有悖孔子“执两用中”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