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迎庆
明代著名藏书家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因此刻藏书印“惟庚寅吾以降”,同府同一年生的还有文徴明。后三百六十年,到清宣宗道光十年庚寅,苏州府又降生了两位与唐寅、文徴明齐名的士林魁首,他们同年跻身翰林,一个是翁同龢,另一个是潘祖荫,时称“翁潘”。关于翁同龢和潘祖荫交往,王伯恭《蜷庐随笔·潘、翁两尚书》一条云:“光绪中,吴县潘伯寅、常熟翁叔平两尚书皆以好士名。潘公龂龂无他,尤为恳到,翁则不免客气。潘公不好诣人,客至无不接见,设非端人正士,则严气正性待之;或甫入座,即请出。翁则一味蔼然,虽门下士无不答拜,且多下舆深谈者。此两公之异也。”王伯恭不但详细描述潘、翁二人待人接物之态度,对二人的不同性格也有很重要的记述。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常熟人。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好书。寓居京师时,左图右史,典籍充栋。藏书室有“一经堂”、“韵斋”,在家乡祖居有“宝瓠斋”,自己筑有“瓶庐”。卒后,藏书中的精品悉归翁之廉珍藏,秘不示人。潘祖荫(1830—1890),字在钟,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人。所藏图书、金石甲于吴下。著有《滂喜斋读书记》,著录141种宋元刻本、明初本、日本、朝鲜刻本。光绪间,与江标等人先后刻有《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叙古书源流较详细。
翁同龢十六岁到苏州府学紫阳书院读书,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未来政界和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潘祖荫、洪钧、吴大澂、陆润庠等,其中潘祖荫更成为终身的挚友。光绪十六年十月三十日,潘祖荫突然去世,翁“徒步往哭,通夜不寐”,表现出翁对潘的留念伤感之真情,并着挽联:“金石录十卷人家叹君精博;松陵集两宗诗派,剩我孤吟。”“金石录十卷人家”,是潘祖荫的一方闲章,潘祖荫一生钟情金石,雅好碑帖,在京华名士中,有精且博的美名。关于翁同龢和潘祖荫的交往,文献记载和坊间流传很多,但他俩在藏书交流方面的文字较为零星,现以翁同龢和潘祖荫藏书题跋为例,讨论他们俩在藏书方面的交往和友情。
宋刊本《注东坡先生诗》
同治十年(1871)翁同龢以二十金购得宋刊本《注东坡先生诗》,此书原为清宗室允祥“安乐堂”旧藏。光绪末年以后的近百年间,此书一直未再露面,学术界一度以为它已毁于战乱。直到20世纪末,世人才知道,此书在解放前夕由翁同龢后人带往美国。2002年,这部翁氏秘藏五世的《注东坡先生诗》,随同其他翁氏藏书,由上海图书馆斥资450万美元购得。
在此书第四十二卷后,翁同龢跋曰:“曩尝于叶润臣家,得见嘉泰本《施顾注苏诗》,叹为环宝。一日坐殿庐中,桂侍郎以怡邸残书见视,忽睹此本,以二十金购之。前后缺八卷。此虽景定补本,然字画清劲,粲若明珠,恐人间无复数本矣。同治十年伏日早退,题于东华门酒家。”从跋语中可以看出翁氏对此宋本的喜爱,“叹为环宝”,并称“恐人间无复数本矣”。翁同龢得此书后不轻易示人,独嘱潘祖荫为之跋,可印证彼此深厚的情谊。潘祖荫跋曰:“此景定壬戌吴门郑羽补刻于淮东仓司之本,叔平六兄得于安乐堂散出之书者也。按施顾注苏诗传世者,一为绛云楼藏本,已归庚寅一炬;一为汲古阁、传是楼藏残本,后归宋牧仲、翁覃溪、吴荷屋、叶润臣,即嘉泰殘本也。嘉泰本缺十二卷,是本缺卷五、六、七、八、九、十,又缺卷十九、二十。卷尾郑氏一跋,冯星实亦未见刻本,仅从人抄得。玩跋中语,是就施武子原刊板修补其漫漶,非重刊也。此本在世亦希如星凤矣。昔宋牧仲得嘉泰残本,属幕客补足刊行,其书为人齿冷,不足置议。覃溪以査氏所补有未尽,曽为注八卷。今此本较嘉泰残本多原注四卷,叔平愿再补之,以留原注面目。文字因缘,非偶然也。叔平得此本不轻示人,独属荫为之跋,其为欣辛何可胜言,而嘉泰残本犹在人间,或者旦暮遇之乎。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大雨中吴县潘祖因识。”潘氏在跋语中对此书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此本在世亦希如星凤矣”。
《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
明弘治九年陈沛刻本
是本为翁方纲手批本,封面题《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宋黄庭坚撰,宋史容注,系明弘治九年陈沛刻本。钤“翁方纲印”、“秘阁校理”、“叶志诜”、“东卿过眼”、“伯寅藏书”、“二支室”、“钱学修图书印”。末页有翁同龢跋语,云:“光绪元年七月,从伯寅假此苏斋点本略翻一过。是日大热,伯寅退直,住东华门黄酒铺,与余居相望也。翁同徘挥汗题记。”当时潘祖荫下直出东华门,必至小合兴酒馆小饮,此馆得其墨迹最多。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三著录此书,作“明刻本”,为一函四册,此六册,当重新装订之故。从翁同龢跋语可以看出翁同龢和潘祖荫之间书籍借阅是经常性的。
《金石录》三十卷
清顺治七年谢世箕刻本
潘祖荫所藏的宋刻《金石录》十卷,尽管不是全本,人们都称为奇书、人间孤本。收藏者都镌刻了一枚“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钤于书上,潘氏也不例外,请金石名家赵之谦为其刻“金石录十卷人家”长方细朱文印,边款为“壬申春,撝叔为郑盦作”。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金石录条云:“此即《敏求记》所称冯砚祥家本也。乾隆间归征征江玉屏。赵晋斋魏得自江氏,又自赵氏转入芸台相国家、继入玉雨堂韩氏。同治十年、遂归滂喜斋。冯氏初得是刻、镌一印曰‘金石录十卷人家。其后江氏、阮氏、韩氏递相祖述、皆有是印。翁覃谿、江郑堂、洪筠轩、顾涧苹、姚子章、汪孟慈、沈匏庐皆有题词。后补政和刘跂跋一篇、则余蓉裳所手录也。鉴定印记累累,异书到处,真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赵氏原本三十卷,此仅十卷。苏斋老人以为南宋坊贾刻、其有题跋者是也。藏弆源流及与今本异同,详见诸家跋,并录与后。”潘祖荫详细叙述了宋本《金石录》流传递藏。
翁同龢家藏《金石录》三十卷,为清顺治七年谢世箕刻本,其在题跋中写道:“自卢雅雨刻《金石录》,而诸家评校采摭略尽。秘阁所收即卢本也。此本顺治年刊,譌字颇多,既临何校,又以卢本逐条校订,用力甚勤,惜前后无印记,其称‘廉按云云者,不知其人。惟第十六卷《冯绲碑》有一条‘廉按下又称‘醇按,疑出扬州董恂醖卿手,君本名醇,后改今名。此书购自厂肆,董君殁后,所藏多散落也。”后又题跋:“昔吾友潘伯寅得也是园宋栞残本诧为奇宝,刻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置酒邀人赋诗滂喜。滂喜云亡,风流歇绝,可胜欺哉!瓶生记。”翁同龢所藏虽不是宋刻本,但校勘认真,并对好友潘祖荫藏有宋本《金石录》“刻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置酒邀人赋诗滂喜”的艺文雅趣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