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的概念、目标以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核心价值目标,积极实现核心价值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益,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价值追求;写作能力;阅读教学
【文献标志码】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55-02
【作者简介】陈玉中,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江苏射阳,224300)副校长,江苏省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一、问题背景
中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眼下中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作文水平低下。不用说学生平时的写作状况,仅从每年一度的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一类文的比例一般都不到10%,而一统天下的则是那些“模式化”的缺乏个性的作文,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是勉强之作。
这样的现状与语文课堂教学浅表化不无关联。据笔者对随机收集的260节课例(其中初中150节,高中110节;普通教师的“家常课”160节,大市级别以上的竞赛观摩课80节,名师示范课20节;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教学180节,说明文教学50节,议论文教学30节),从目标价值指向角度进行调查,发现有92.3%的教师将教学目标指向终结在课文“写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对作者是“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形成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环节的追求。其余7.7%的教师也只是在解决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蜻蜓点水”式地带领学生欣赏些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而已。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发挥好课文的“例子”作用。充其量,只能说发挥了它在阅读方面“例子”的作用,而忽略了它在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
二、概念诠释
“语文教学”狭义的概念专指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教学”,并非包括写作教学、专题性学习、诵读欣赏及语文实践活动等在内的广义的语文教学。它也不同于“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精读略读及自主阅读、阅读指导等。
语文课程的价值体系一般说来主要是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指标构成的。在这四种能力之中,从它们所包含的语文能力的综合指数来看,写作能力无疑是最主要的。语文教学应当追求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和发展最具积极作用的教学目标。具体地说,语文教学的目标最终要指向学生的交流表达,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与“课标”目标的关系。首先,它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间是种属关系,“核心价值追求”是语文教学的“专任”目标,而三维目标则适用于各门学科的共性目标;其次,它与语文教学“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目标是相融合的,因为“核心价值追求”是这三者发展的必然趋势或目标达成的标志,它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高级目标。
追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因为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往往是功利性、简单化、模仿式的,而“追求核心价值”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方式手法”“语言特色”等影响写作能力提升元素的体验与感悟,它是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
三、理论依据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就充分说明,“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是语文教学应致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而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应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来看,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他还说:“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叶老将“阅读”比作是“写作”的“根”,道出了阅读教学对写作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作用,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语文教材的功能来看,叶圣陶先生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教材作为“例子”它至少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练习阅读技能的“例子”,务必使学生练就“自能读书”的本领;另一种是练习写作的“例子”,务必使学生形成“自能写作”的能力。
四、基本措施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矢志追求“核心价值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追求核心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将其落实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实践中,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要实施“四问式”教学,准确把握“核心价值目标”。我们每教一篇课文,都要引导学生从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能怎么写”等不同层面来阅读思考探究文本,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结构艺术和语言魅力,进而以从中获得写作的体验和感悟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中“写了什么”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进行后面“三问”的前提;“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两问是就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及其好处而言的,是将文本整体感知上升为理性思辨的阶段,是实现文本阅读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还能怎么写”,相对来说,更适合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旨在鼓励他们将对文本的思辨所得转化为自主创新的能力。可见,运用“四问式”教学,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平面肤浅的现象,使语文课“立体化”。
第三,要发挥“例子”的作用,致力于实现“核心价值目标”。于漪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想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教材到底讲的什么,要把它搞清,而不是说,上课就是讨论,课堂就是茶馆店,这就叫改革了。学生一定要学到东西,他才有兴趣;学无所得,他怎么会有兴趣呢?花里胡哨搞些东西,怎么行?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师一定要胸中有书,教材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教材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因此,我们只有自觉养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娴熟研读文本的路径,把握“例子”的精髓,才能在教学中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研究教材文本,一要准确理解文本的真意,其中包含作者的真意和编者的真意。所谓“作者的真意”主要是指作者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它包括写作的背景与动机、思路与布局、主题与情感等元素;而“编者的真意”则主要指教材编者选录此文的真实意图,它包括文本所在单元的主题,及其在单元课文中的地位作用等因素。
二要深入发掘文本的美点。我们要学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点,并引导学生一同进行品味欣赏,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作用,使他们“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发现文本的美点,既要着眼全篇,诸如选材的独特视角、成篇的新颖布局、行文的山重水复等,又要聚焦构件,不放过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或一个动作、一件道具、一抹风景。
三要灵活运用文本的示范资源。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一切可以用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资源;另一方面,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适量”和“自读、自品、自悟”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定“例文”中可利用的资源,并结合教学流程的设计来选择恰当的时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确定“引领”的程度。同时,文本资源运用的示范引领活动,必须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品味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只能是恰到好处的点拨或释疑,切不可借助“例文”对学生进行说教,更不可加以指责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