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陆续开始普及6年小学,3年中学的9年制义务教育。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化,直到20世纪末,大学教育也开始逐步普及。21世纪来,日本将教育大众化逐步迈向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目标是要把研究生的人数从20世纪末的10万翻增加至20万。
1972年日本教职员组合提出“宽松教育(ゆったり教育)”以及“学校5日制”改革思维。1980年起实施迈向宽松教育路线删减学习内容、授课时数;教育审议会着手宽松教育的方针,在1989年全面修改学习指导要领启动,1992年废除小学第1学年、第2学年的理科、社会,而新增教科生活。
然而2002年后宽松教育的问题开始浮现,2004年国际学生学习评量(PISA2003,TIMSS2003)结果出炉,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成为问题。当时的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要求中央教育审议会重新审视学习指导要领。宽松教育的问题开始浮上主流台面,教育改革并没有让日本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反而各种学习成果大幅下降,2008年公布新学习指导要领方案,2011年脱离宽裕教育路线,教改失败。
日本的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高中3年,大学4年,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
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小学对6~12岁儿童进行初等普通教育。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12~15岁儿童,进行中等普通教育。
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中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前者以普通教育为主,后者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论是普通科的毕业生还是职业科的毕业生,都有资格考大学。
大学是作为学术中心,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传授和研究精深的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学生的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有条件的大学可设研究生院,使大学毕业生获得对学术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在日本文部省所公布的教育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标为:通过学校所有的教学、教育活动,养成有道德的情绪、判断力、实践欲望和态度。
根据以上的道德目标为基准,在各个教学科目、综合的学习时间以及特别活动都要和道德教育所紧密关联的同时,根据有计划、有发展的指导,随时补充、深化、统合,加深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方式的道德自觉性,在学习生活中提高道德的实践力。
在《改正教育基本法》中,“培养道德心”被明确的写在教育目标里:掌握宽泛的知识面和教养、养成追求真理的态度、培养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培养健康的身体。
各个阶段、不同时期对于道德教育的要求也不同。
幼儿园:通过各个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
小学及初中:通过每个学年35个学分的课程,根据各个学科、外语教学活动、综合的学习时间、特别活动等不同教学活动的特质,将道德教育穿插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中;
高中:作为社会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以《公民科》及特别活动的家庭教室(homeroom)为中心,穿插在学校总体的教育活动中。
日本的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年级的不同也相应不同。小学和初中都有每一年35个学时的要求。日本的小学道德教育每学年超过35个学时的达到82%,平均授课时间也超过了文部科学省所规定的35个学时要求;进入中学阶段以后,由于课业复旦或升学压力,只有近六成的学校达到文部科学省要求的35个学时,另外近4成的学校距离所要求的35个学时有一定差距。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的基础养成还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今后的道德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和中学生的道德教材相比,报纸新闻是最能够看得出差别的。近七成的中学会运用时事政治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小学使用新闻素材的比例还不到一半。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小学阶段,对于道德的认识处于认知、学习的阶段,而在进入中学后,学生都有了每个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基准和评判。
由此可见,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教材的使用,除了文部科学省所规定的教材之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对于道德的养成。五、日本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
1.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一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走了”,回家后还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2.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
3.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时,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做错了事情父母不会包庇,根据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分析,这样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长大后,一是犯了错误往往会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二是较能够经受失败的挫折,产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少。
4.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创新教育。日本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借阅图书,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多做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日本学生的家庭教育,与他们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除了学校的课本教育之外、校园生活的耳濡目染之外,家庭生活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教育也是不容小觑的。
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说除了在校园教育中有着文部科学省规定的35学时的要求,在校园文化生活中也得以体现。道德教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教科书的课本教授之外,也采用与社会相呼应的新闻、媒体、网络进行全面的教育,渗透到校园、社区、家庭以及社会中。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校所有的教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有道德的情绪、判断力、实践欲望和态度。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渗透式的道德教育值得被借鉴。
[1]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審議会.我国高等教育的将来像[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5013101.htm,2005(01)
[2]天野正子.女子高等教育的座標[M].垣内出版,1986.
[3]Parsons,T.&Platt,G.M.The American Universi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上野輝将.現代日本女性和教養教育——从“教養危機”中考虑、“女子教育、再思考”[M].神戸女学院大学文学部総合文化学科編、冬弓舎,2006.
[5]中嶌邦.日本大学创立者成瀬仁蔵的教育思想[M].日本女子大学女子教育研究所編、ドメス出版,1995.
[6]中嶌邦.关于近代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定位[M].女子的高等教育,日本女子大学女子教育研究所編,1986.
[7]通识教育在日本女子大学中的定位与思考[EB/OL].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A%E3%83%99%E3%83%A9%E3%83%AB%E3%83%B B%E3%82%A2%E3%83%BC%E3%83%84.
[8]黄福涛.大学教育理念和学士课程的改革-从历史和比较的观点出发-[M].广島大学高等教育开发中心,大学论集,2007(38).
[9]河野銀子.女子高等教育量与质的扩大——1990年代以后的变化[M].山形大学紀要(教育科学)2009,14(4).
[10]青木生子.女子大学的現代的意義[M].日本女子大学女子教育研究所編,ドメス出版,1995.
[11]櫛田真澄.男女平等教育阻害的要因——明治期女学校教育的考察[M].名石書店,2009.
[12]市川昭午.大学大众化的构造[M].玉川大学出版部,1995.
[13]平尾桂子.教育投資[M].上智大学出版,2005.
[14]M.toro(天野郁夫.喜多村和之訳).高学歴社会の大学[M].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