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枝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却逐年下滑。本文通过对某大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的案例分析,旨在为高校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开展个体辅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案例 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辅导员
2006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指出,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决定了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教师,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即为笔者在大学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案例。
一、案例背景
xxx,女,系山东某高校学生。该生在大学入学后,由于自尊心过强,爱慕虚荣,未把家庭实际困难告之院系及同学,没有提交贫困生申请表,因此未能享受国家助学金,由此产生了后悔心理,觉得对不起父母,晚上难以入睡,白天无心学习,整天想着这个事。开始,该生告诉其他同学她家很富裕,当国家助学金发放时又说她家很拮据,加上平时与同学相处时不顾及同学的感受,同学们对其产生厌恶心理,最后导致宿舍舍友要求其搬出寝室,她因此痛苦不堪,情绪低落。
二、案例事件
该生在2011年9月被山东某高校录取。在军训期间,该生十分活跃,但老师及同学在与其交往中已明显感受到其比较爱慕虚荣,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给同学的印象是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并说自己一家四口人,哥哥是当地公务员,父母亲是中学教师,收入都还不错,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现只有她一人在上学。
军训结束后,该校要按照最新贫困生评选办法确定贫困生,为本学年学生资助工作做准备。以此为转折点,该生的思想开始变得矛盾和挣扎。一方面,家里真实生活的确不好,该生出生在一农村家庭,父母务农,哥哥因家境不好早已辍学,现在外地打工,与父母一起维持家用和供其上学。实际上如果能得到助学金的资助,可减轻父母的劳累和负担。为此,该生因自己之前没有去申请助学金,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另一方面,她在给同学家境良好的印象后,碍于面子和虚荣,又不便再改变,由此内心产生冲突。
后来因父亲生病住院,家里更是拮据,看着其他同学领到了助学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后悔莫及,内心冲突激烈,才将家里的真实情况告诉同学。可通过前期与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她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虚伪、不坦诚、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印象,即使她说了自己家的真实状况,同学们也难以置信。再加上平时在与同学相处时,不停地发泄心里的不满,对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看着也不顺眼,在她眼里,似乎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情让她觉得满意。她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她需要就要有人陪伴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听她诉说。由于她与同学交往毫无界限,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同学越来越不喜欢她,慢慢地开始疏远、孤立她,并且集体找到辅导员要求将该生调出宿舍。对此,她苦恼不堪,也找到了辅导员请求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从事情的根源开始分析。通过与其家长联系了解到,该生在上大学前,一直住在家里,对妈妈很是依赖,“依赖”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和性格。可是上大学之后,离家远了,妈妈是肯定不能陪在她身边的,仅凭电话是不能把事情好好说清楚的。于是她想找一个像她妈妈一样的朋友,听她倾诉,听她抱怨。所以,从一开始这位同学就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
经过与该生本人、家长、同学的了解分析,有两个关键因素导致了如此的结果。第一是她那可怜的虚荣心,第二则是她不够独立的性格。她刚开始的虚荣心导致她渐渐失去了同学的信任,迷失了自我。后面她把对妈妈的依赖转移到同学身上,这是一个极其不明智的做法。大学是半个社会,是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在大学里要学会独立的同时,也要学会怎么去跟别人相处,要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
找到根源后再对症下药就好办了。首先是她的心理已经产生了阴影,冲突强烈,对父母非常内疚;其次,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同学相处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同学对她的不接纳接受不了,痛苦不堪,情绪低落。主要做法、效果如下:
1.依靠主要学生干部,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和沟通
充分依靠、发挥主要学生干部的作用,安排班长、团支书以及寝室长对该生进行密切关注,尽量不要让她一个人独处,以防意外,并嘱咐有什么情况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辅导员通过与其父母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她的性格和成长背景,并让家长多打电话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让其感受到家长的关爱。由于其依赖已成为一种习惯,调整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慢慢引导,形成家校合力来共同帮助她成长。
2.努力为学生营造温暖、和谐的寝室环境
辅导员找其寝室的同学深入谈了几次,说明了现状,鉴于该生目前的情绪、精神状况,如果现在将该生调出宿舍,对其打击可能是致命的,希望同学们给她一个机会,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大家相遇相聚是缘分,同学出了问题,大家都要奉献一份爱心,帮助她一起成长,安全渡过这个难关。同学们纷纷表示之前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也是没有站在该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要把她调出宿舍这一不成熟想法做了检讨,并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对该生道了歉,该生也将自己入学以来带的厚厚的面具摘了下来,坦诚地与同学进行交流,一段时间以后,该生精神状况大有好转。
3.帮助学生查找问题的根源,打开其心结
辅导员从认知层面入手,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她找到事情的根源。对于其对父母的愧疚,肯定她的孝心,但是让她认识到一开始在处理贫困生评选这件事上,她的做法是不妥的,要从一开始就讲实情,要相信老师和同学,只有老师和同学知道了她家的真实状况才能帮到她,而且家庭经济困难不是她的错,更不是丢人的事,不必遮遮掩掩,并告知其以后还有机会,一年重新评一次。同时开拓该生减轻父母负担的思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勤工助学或兼职,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挣得一部分生活费。对于其平时与同学不停地抱怨、看人看事都不顺眼这件事,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要学会换位思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任何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要多看积极的一面,如同老师和同学对她一样。
4.联系学校专职心理老师为学生做专业咨询
通过多次谈话,明显地感觉到该生对自己有很多的不接纳,分析她对周围人事的不接纳有可能就是她对自己不接纳的投射。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其成长,重塑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征得她同意后,为她联系了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对其进行了专业帮助,效果非常好。五次专业咨询后,她像是变了一个人,开朗、乐观、坦诚,积极参加班级、院校的各项学生活动,与同学相处融洽,再与之交流,明显感受到她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满意度已大大增加。
5.为学生所在寝室成员做团体辅导
为了巩固前期所做工作的效果,辅导员对其寝室所有成员做了四次的团体辅导,促进她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其融入寝室提供友好氛围,效果非常显著。寝室成员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了,交流更加顺畅了,更能相互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了,使得本次事件不仅成为该生成长的契机,也成为其他寝室成员共同成长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大学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必经阶段,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工作的严谨性、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身处大学中最应该学会的不是依赖而是独立,要把大学看作是锻炼自己、重塑自我的舞台。
1.辅导员能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小看此类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针对该生和此次事件,辅导员充分发挥了主要学生干部的作用,积极联系家长,调动学校、家长、学生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有效预防了该生的心理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且使学生从痛苦、低落的情绪中一步步走出,拥抱崭新的生活。但在平时需要加强对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委员的培训,对班级要开展团体辅导,满足全体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更加有效地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
2.进一步做好持续关注工作,最大化地确保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其实,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认知层面的疏导已经足以使该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了。然而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此,如果此时在事态初露端倪时不找出学生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学生走出学校、踏入社会时再遇挫折和困难就会容易出现心理崩溃,甚至终生无法治愈,这将给学生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后期对该生的持续关注还需进一步落实。
3.把握教育契机,实现心理危机向教育契机的转化。由于该生存在较为深层的负面情绪,只在认知层面进行疏导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治标不治本的,这时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和团体辅导就非常重要了。通过专业帮助和团体辅导两个层面的辅导方式,使该生从原来的经历中获得成长的宝贵经验,即使是不愉快的经历也可以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因此,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为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快乐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五、案例反思
大一新生刚入学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如果引导不到位,极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质量,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埋下隐患。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对新生进行如下引导:
1.在新生入学时,除了进行心理测评、专业思想、爱国爱校、文明修养与安全、职业规划教育外,应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对新生容易出现的环境、学习方法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问题,邀请专家为新生做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好心理的调适,提高广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今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2.辅导员带领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体验与同学交流沟通的乐趣,帮助每个新生尽快融入班集体,学会与同学相处,为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在活动中,也更容易发现那些“特殊”学生,比如组织能力、号召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作为学生干部的候选人;性格孤僻、不善与人合作、缺乏主动性的学生,需要多多关注并加以引导。
3.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接触最多的老师,是大学生思想、心灵的领路人。由于新生刚刚远离父母,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从小接受的照顾和关爱过多,依赖性比较强,容易出现环境不适应和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在发现问题后进行仔细地分析,然后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制定疏导方案,陪伴、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10(9).
[2]田园.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向教育契机的转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唐雯.由寝室矛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
[4]岳海晶.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