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骁
【关键词】 作文教学;学生;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95—01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表现,压抑学生的个性,不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写作材料贫乏单一,构思平庸无奇,语言苍白寡淡,行文缺少波澜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猎取素材。观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放眼周围皆风景,生活处处皆学问。”观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同时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二、模仿求新,培养文风。唤醒创新意识,必须正确地对待模仿和套作。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每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的套话连篇,就是东抄西摘地拼凑,手忙脚乱地去复制,去仿写,去临摹,千篇一律地依样画葫芦,很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独特见解。这样不仅磨平了写作的创造性,而且必然抑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其危害不言而喻。记得叶圣陶先生曾中肯地告诫中小学生:“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也是害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记住这两点。”叶老的话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事实上,我们提倡多读优秀的文章,提倡以名作名篇为范例积累素材,进行仿写与套作,其目的在于熟悉此类作文的基本套路,把握此类作文的基本程式,学会此类作文的基本写法,其积极作用不可抹杀。但长期仿写,不吸收,不立足于创造,就会使写作思维的惰性越来越大,僵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三、说写结合,共同提高。“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论述,准确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辨证关系,也就是说和写的关系。我们通过写话、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合语法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当然,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可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学生的作文兴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鼓励个性,重在想象。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五、博览群书,汲取营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从这些历史古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