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的两个问题研究

2015-10-17 15:42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洪秀全太平军太平天国

华 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太平天国有两次北伐:金田起义以后至武昌的军事行动是第一次北伐;定都南京后的北伐是第二次北伐。关于这两次北伐,学界研究较多。但有两个问题至今没搞清楚:第一次北伐目的地是哪?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攻取北京?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作一考辨。

一、太平军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

关于太平军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文献存四种说法:一是金陵(南京)说。持此说的文献最多。同治浔州府谭熙龄《紫荆事略》云:太平天国起义后,“官军与之战,动曰‘行将取江南矣,岂畏尔官军耶?’”①谭熙龄:《紫荆事略·同治·浔州府志》卷27,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太平军由广西进湖北,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于1852年12月9日上奏称,粤匪“早有直窜南京之说”。②《湖北巡抚常大淳等奏·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同治年刻本,第35页。李开芳被俘后供称,太平军“在广西便欲到南京”。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在永安州,洪秀全两次发布诏令,号召全军遵天命,欢喜踊跃威武,同心杀敌,俟到“小天堂后论功封赏”。拜上帝会有大天堂和小天堂之说,大天堂在高天,小天堂在人间。小天堂即指金陵。王韬在《瓮牖余谈·贼陷金陵记》中说,“金陵小天堂”。永安流传的民谣说:“金田起义出大王(黄),得了太平下永安。北取桂林打湖广,金陵就是小天堂。”④钟文典:《太平军在永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120页。“在永安时,言至金陵登天堂,许夫妇团聚”。⑤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附记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五),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年,第33页。太平天国踞道州后,有人提出复归广西,杨秀清决定“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专意金陵,踞为根本。”⑥张德坚:《贼情汇纂》卷11,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三),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78页。1852年,太平军由岳州进军湖北,太常寺少卿雷以諴奏,“风闻伪示有定都金陵之语”。⑦《雷以诚传》,《清史列传》卷53,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1页。根据以上说法,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就将金陵(南京)定为既定目标。“专意金陵,踞为根本”,也即以南京为根据地。

二是南京和北京说。文献记载拜上帝会起事之初,便提出“一打南京,二打北京”的口号。⑧《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82—83页。张守常先生说:“天父在天上的处所为天堂,则人间之小天堂就是天王所在的处所——天国的首都。可见‘一打南京,二打北京’并非只是单纯的进军次序,而是先取南京为天国首都,后打北京以推翻清朝,包含着这样重大的政治目标的行动计划。”⑨张守常:《太平天国定都和北伐的决策得失问题及其史料依据》,《历史教学》1980年第5期。一个外国人对太平军的军事行动断言:“叛军的最大目标是进攻北京,这个城市一经陷入他们的手中,革命就将完成。”10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页。根据《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等封彭福兴张大里等为监军诰谕》,可证外国人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东王杨秀清的确曾将北京定为太平军行动的终极目标。杨秀清对在天京与北伐军之间传递文书的彭福兴、张大里十分满意,命林凤祥在取得北京后可封二人为监军:“尔等差来递文之人彭福兴张大里等,果是真心。本军师接阅尔禀后,即酌议奏旨,蒙恩批准,封他为监军之职,以奖其忠。自今以后,尔等凡要行禀,即交他递送。至到北京之日,即与监军袍帽,光宠其身。”11《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等封彭福兴张大里等为监军诰谕》,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75—176页。据此,太平天国北伐最终目标是北京。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不矛盾,但说得更加具体,即北伐拟分两步:第一步占领南京,第二步以南京为根据地进攻北京。

三是河南说。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有得中原方能得天下之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页。李秀成说,太平军进攻长沙,“攻城未下,计及移营,欲由益阳县靠洞庭湖边而到常德,欲取河南为家。到益阳忽抢到民舟数千,后而改作顺流而下,……而破武昌。”13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5页。根据李秀成的说法,太平军攻长沙未下,“欲取河南为家”,因为在益阳获得大量民船,才顺流而下,出洞庭、破岳州、得汉口、困武昌,“然后开道破城”,入驻武昌。太平军如果不“欲取河南为家”,长沙撤围后,到南京最便捷的路线应当由长沙折向东,进攻南昌。

四是四川说。石达开主张西入川陕,“杨秀清出广西全州时,已有窥窜江宁之计。石达开劝令先行入川,再行回扰”。①明心道人:《发逆初记》,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四),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458页。还有一条史料说,洪秀全在长沙时,“心欲到南京,杨、维、石三王禀复:‘南京长江浩荡,四周涌水,现在并无船只,寸步难行。’洪秀全云:‘如是何处安身?’三王云:‘只好到四川。’”②《粤匪起事根由》,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太平天国史料》,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第459页。有研究者考证,关于太平军主张入四川的史料前出《发逆初记》,后出《粤匪起事根由》,而这两种史料均有作伪之嫌。尤其是后一史料,与诸多史料所载内容不同。洪秀全一直主张到河南,杨秀清一直主张到南京。韦昌辉之韦,误写为“维”,可见作者对太平军情况所知有限。第四种说法存疑。

1852年4月4日,太平军离开永安,“随即挥师北上,攻桂林,进湘南,打长沙,渡洞庭,克武汉,乘胜扬帆东下”。③钟文典:《太平天国开国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9页。太平军第一次北伐从桂平经永安、桂林、长沙、岳阳到武昌,这一条线路表明,太平军北伐的目的地应当是河南或北京而不是南京。如果太平军从桂平出发的目的地是南京,无法解释为何走这么一条行军路线。因为到南京最便捷的路线应当是自广西经广东或湖南直入江西,再由江西经安徽至南京。这一条线路,必经地如广东韶关(或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南昌,安徽安庆、池州等,清军防务相对薄弱。即使攻打长沙,长沙东向数百公里即为南昌,太平军为什么舍近求远,由长沙到岳阳、武昌,再沿江东下取金陵呢?

在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目的地问题上,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意见一直有分歧。第一次北伐的途中,领导集团内部对这个问题至少讨论了两次。第一次是长沙撤围以后,在领导集团讨论中,洪秀全提出“欲取河南为家”。第二次是太平军占领武昌,武昌乃九省通衢,是中原重镇,太平军何去何从,太平天国领袖之间为此发生争论。洪秀全主张北上幽燕,“欲取得河南为业”;④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第111页。石达开主张西入川陕,“先行入川,再行回扰”;⑤明心道人:《发逆初记》,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四),第458页。杨秀清主张东下江南,“专意金陵,踞为根本”。⑥张德坚:《贼情汇纂》卷5,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三),第57页。北上幽燕和西入川陕的主张被杨秀清一一否决,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决定东下江南。《湘军记》载:“洪秀全既陷武昌,……与杨秀清等议所向,或言踞武昌为伪都,遣兵道湘樊,北犯中原。或言金陵天府饶财富,宜踞为根本,徐图进取。杨秀清主之,遂决意东。”⑦《规复湖北篇》,王定安:《湘军记》卷3,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48页。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近世中国秘史》记此策出自钱江。钱江“适闻洪氏倡议,已破武昌,乃投袂而起,不远千里赴见之,劝洪秀全舍西而东,……不若取金陵心腹之地,建为京都,乃图进取云云。”⑧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14页。1853年2月9日,太平军由武昌取水路东下南京,50万大军浩浩荡荡,水陆并进,夹岸而行,所向披靡。水军装载老弱妇幼及辎重,1个多月时间攻占南京,决定定都南京,改南京(金陵)为天京。

总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不是其既定方针。太平天国如果直捣南京,在起义初期军事力量不甚强大的情况下,应当避重就轻,从广西经广东、湖南、江西、安徽至南京,这一条路线既少军事阻力又快速便捷。太平天国舍此线路,而由长沙、岳阳、武昌、安庆至南京,游行半个中国亮肌肉实在令人费解。攻占南京后,据李秀成《自述》载,“天王心欲结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①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第111页。马寿龄的《金陵癸甲新乐府·天父下凡》也记,洪秀全到金陵后,仍要到河南:“或言天王思迁河南都”。②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天父下凡》,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四),第74页。以此分析,洪秀全在长沙、武昌和金陵三次提出以河南为业,其战略意图是以河南为根据地,在河南站稳脚跟后再图直隶。正由于洪秀全坚持以河南为业,太平军第一次北伐才走了这么一条路线。

二、太平军第二次北伐的战略方针和行军路线

太平军第二次北伐是太平天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关于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方针,论者多采用罗大纲被俘以后的供词,而罗大纲的供词却是大有问题的。罗大纲供词说:

先癸丑秋,召罗大纲入议,图河北。大纲曰:“欲图北,必北定汴,车驾驻汴,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后顾忧,然后三路出师湘楚:一出汉中,急趋咸阳,以至皖豫,而达金陵;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咸阳既定,乃出山右,会猎燕都,虽诸葛不能御也。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臣不敢奉诏。且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军,然后可战可守,若待粤之拖罟已临长江,则运道梗矣。今宜先备木筏,堵江以待战舰之成,犹可及也。”秀清方专权,不纳,以大纲老怯,乃命李开芳、林凤祥率兵五万北伐。秀全诏之曰:“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縻时日。”大纲语人曰:“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为虏矣!”③《庸言》第1卷第22号,1913年,庸言报馆出版。

罗大纲主张“欲图北,必北定汴,车驾驻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汴河为建国之本”。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第27页。汴河故道在宋以后虽然逐年湮废,但汴河的战略地位没有改变。罗大纲主张以河南为根据地,而反对定都南京。他的这一段话时常被太平天国研究者采用。据张守常先生考证,这段话的最早出处应是《太平天国战纪》,作者为罗惇曧。罗惇曧与王树枬同以逊清遗老身份参与编撰《清史稿》。王树枬撰写《清史稿·洪秀全传》,引用了罗惇曧撰写的《太平天国战纪》部分文字。罗尔纲曾撰文《<太平天国战纪>考伪》,认为罗惇曧自称《太平天国战纪》素材系据韦昌辉之子韦以成的《天国志》,而韦以成并非韦昌辉之子。韦以成既非韦昌辉之子,那么所谓《天国志》就十分可疑,罗惇曧据《天国志》撰写的《太平天国战纪》就有问题,王树枬据《太平天国战纪》撰写的《清史稿·洪秀全传》就不能作为信史。

从《清史稿·洪秀全传》这段史料分析,罗大纲当时职位不高,位在李开芳、林凤祥之下。李开芳在供词中说:“罗大纲是指挥,不能商量,我们也不能商量。”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五),第167页。太平天国如此重大的军事战略方针,洪秀全、杨秀清不能与李开芳、林凤祥商量,怎么会召职位低于李开芳、林凤祥的罗大纲咨询?根据张守常和罗尔纲两位先生的考证,《清史稿·洪秀全传》关于罗大纲的这段史料来源可疑且史实有误,不足为据。笔者认为,用罗大纲被俘后以后的供词解读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方针不能成立。

根据文献记载,洪秀全与杨秀清商议,由洪秀全驻守金陵,而由杨秀清率军进行第二次北伐。“金陵已破,洪杨二贼议欲分军,洪留南而杨往北”,①半窝居士:《粤寇起事记实·附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15页。“既陷金陵,东贼意欲分党踞守江南,而自往攻河朔”。②王韬:《瓮牖余谈·纪东贼事》,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25页。然而事情后来发生变化,有一水手加以劝阻,李秀成《自述》记载了这段史实:

此时天王与东王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心欲结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后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能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③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第111页。

这个老水手,一说是在岳州参加太平军的航王唐正才,一说为湖南道州人蒋某。由于水手的劝阻,“洪杨皆韪其语,北犯之谋遂止”,④半窝居士:《粤寇起事记实·附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一),第14—15页。“秀清不欲北行,使副将林凤祥代己”。⑤王闿运:《独行谣诗事》,《湘绮楼诗集》,长沙,1923年刻本。

占领南京,北取河南,经皖北将此地与江南连成一片,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北取大都在历史上创造了成功的范例。洪秀全、杨秀清之议系模仿明朝故实。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立刻攻占战略要地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镇江和扬州。1853年3月底,罗大纲等率太平军攻克镇江。4月初,林凤祥、李开芳率兵攻克扬州。南京、镇江、扬州形成互为支撑的铁三角。太平军控扼镇、扬,切断了清朝漕运交通线,对京师粮食供应构成了严重威胁。

太平军占领扬州后,东王杨秀清亲自到扬州视察并部署。“巨贼杨秀清至扬州,按城势,使焚西门,筑垒于东虹桥法海寺凡数十,守以从贼。又踞湾头、扬子桥诸隘,日促乡民输米谷豕蔬为久积计。”⑥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4页。杨秀清在扬州亲自布阵,表明其“再发兵”北伐的路线有可能选择沿运河方向。李圭《金陵兵事汇略》所记,证明杨秀清确有以沿运河方向作为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行军路线:“时贼中凡攻城守御,黜陟调遣,诸伪政悉出自伪东王杨秀清。洪逆与东贼计欲分贼守江南,而自统贼众由淮安长驱北犯。”⑦李圭:《金陵兵事汇略》卷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二十九),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第83页。淮安是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和扬州之间。

在清代,不仅漕运依赖运河,南北交通也依赖运河。清代南北往来行旅多选运河,不仅舒适,而且快捷,其缺陷是船闸多、耗时久。为保护这条生命线,清廷加强了运河的防务力量。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仅1个多月,杨秀清发动了两大战役,一是西征,二是北伐。西征系为扫清天京上游屏障,护卫天京;北伐则是推翻清王朝,实现太平天国起义的终极目标。京杭运河直通北京,如果太平军选择运河作为北伐行军路线,不仅快捷,而且可以沿运河获得大量辎重,尤其是粮食。然而,杨秀清为何没有选择运河作为第二次北伐的行军路线,而选择由浦口经安徽北伐呢?

清政府意识到太平军占领扬州,可能有沿运河北上的意图,立命琦善赶至扬州,在扬州扎下江北大营。此外,向荣的江南大营2万余人,分兵5000驻镇江,与琦善的江北大营互为犄角。很明显,清军厚集兵力建江北大营,意图阻拦太平军沿运河北进。

太平军占领扬州后,漕运总督杨殿邦意识到太平军有可能沿运河北上,建议朝廷“启放各闸坝,泄尽淮水,使贼舟滞行,不能上窜;只须在两岸堵御,较易为力。若贼匪窜至高(邮)宝(应),或竟决洪湖使水下注,该匪自当全股淹没。”⑧《剿平粤匪方略》卷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同治年刻本,第1—2页。杨殿邦的奏折于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初一火速送到北京。其奏折里所说的湖水应当是洪泽湖和高邮湖。如果倾洪泽湖和高邮湖湖水下注,则里下河将成为一片泽国。杨殿邦的这一损招能否奏效呢?太平天国拥有水师且力量较为雄厚,如果循运河北上,必定动用水师,那么太平军的损失将不会十分巨大,真正受损的将是里下河的老百姓。

琦善在扬州扎下的江北大营阻挡不了杨秀清沿运河北上的决心,杨秀清当时也不知道杨殿邦水淹太平军的密谋,那么杨秀清为什么最终放弃以运河为太平军北上路线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杨秀清对清军运河防务力量不明,自以为清政府在运河这条生命线上布有重兵;二是密探报告安徽没有要隘和重兵阻扰。杨秀清曾经同时派员侦探清军运河布防和安徽布防,了解到清军“兵勇络绎过境,云集扬州”,而滁州、江浦方向清军少。安徽巡抚李嘉端的奏报印证了杨秀清经安徽北伐的战略决策:“现据滁州、江浦禀报,拿获前赴凤阳之奸细叶贵等供称,贼匪有四千余人在江北,打探如江北兵少,就由江北进兵”。①《皖抚疏稿·厚集兵力防贼北窜折》,《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171页。杨秀清再三权衡,最终决定放弃大运河而经安徽举行第二次北伐,杨秀清自以为是的判断犯了战略性错误。清方记载证实了杨秀清在太平军第二次北伐路线问题上的战略性错误。

清政府官员说,琦善的江北大营不中用,如果太平军当时沿运河北上,“彼时若大队乘锐北渡,琦相何能抵御?”②《读向忠武公诸传书后·纪闻类编》卷4,光绪三年,上海:上海印书局,第59页。太平军如果沿运河进发,“斯时北路尚未设防,城堞不坚,地无险阻,若杨酋长驱而北,扰乱情形,不堪设想。”③《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一),第14—15页。事实说明,清政府在运河一线防务空虚,不堪一击,而杨秀清没有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杨秀清放弃走运河,决定改道浦口。“时兵勇络绎过境,云集扬州。贼图北窜,遂由金陵改道浦口。”④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五),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53页。杨秀清将林凤祥、李开芳从扬州调回,改由浦口北伐。“(四)月三日,杨贼行伪诰谕,令凤祥率众北犯,以曾立琩(昌)代之。嗣窜扰山东、直隶。”⑤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三),第52—53页。接获杨秀清誥谕后,“林凤祥等留伪指挥曾立昌踞守扬城,尽驱所掳子女玉帛运金陵,率贼二十一军北窜。”⑥《平定粤寇纪略》,《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页。李开芳供词:“我到扬州踞了城后,杨秀清叫我回金陵,派我同伪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汶沅、检点朱姓,带九军兵过黄河。”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五),第161页。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实力不可谓不强,“伪东王杨逆在五十军中分出九军”,⑧《近代史资料》第4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38页。皆太平军精锐。

太平军第二次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均为西王萧朝贵部下,骁勇善战。林、李经安徽、河南过黄河,入山西,折回河南,从武安入直隶,直逼保定,震动京师。林、李军趁虚进攻天津。在天津静海、独流受挫,返身南下,次年三月入守连镇。天京援军抵山东,李开芳率马队600余人迎接,而援军已溃不成军,李开芳乃入守山东高唐州。乙荣五年(1855年)正月,连镇不守,林凤祥被俘。高唐守军退守冯官屯。清军引运河水淹灌,李开芳被俘,太平天国北伐军至此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失败对太平天国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李秀成被俘后列数天朝十误,将北伐失败列为“十误”之首。洪仁玕说:“发兵扫北,虽所到以威武取胜,究系孤军深入,数月之间,北京日夜戒严,各有准备,覆没忠勇兵将不少。”⑨《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53页。北伐失败,导致“北京日夜戒严,各有准备”,清政府加强了北方防务,太平天国永远失去了直捣直隶的机会。

洪仁玕分析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孤军深入。此后太平天国的研究者每谓北伐的错误也认为是孤军深入,其实不然。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从广西紫荆山到金陵,是不是孤军深入?其时,太平天国既无友军,也无后方。太平军第一次北伐兵力号称2万5千人,然实际战斗兵力仅为一半而已。太平天国不仅要打仗,还要分兵保护老幼家属。可是,太平军穿两湖,扫三江,流转不过2年,及至武昌,竟发展到50万之众。

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条件要比第一次北伐好很多。此时太平军有战斗经验,有较为富裕的根据地,有战略后方,有一定的财力支援,有增援部队,而且没有家属的拖累。放弃运河的行军路线,徒使太平军的战线拉长,时间拉长,补给发生困难,以至于寒冬季节,太平军将士还不得不着夏衣作战。如果走运河路线,太平军一可通过运河由扬州或金陵不断补充兵员和给养,二可以运河沿岸仓储补充自己,实行“因粮于敌”,三可在经济上特别是粮食供应上给北京造成恐慌。

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如果由杨秀清亲自率领,一举攻入北京不是没有可能。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占领天津后,如果趁热打铁,一举攻入北京也不是没有可能。北京承平日久,两百年不知兵火。昔日能征惯战的八旗子弟,今日已成提笼遛狗的八旗公子。问题是太平天国占领了北京是不是就意味着清政府灭亡?从1860年和1900年北京两次陷落的历史看,清王朝不会灭亡。因为政府的军机处能够有效地指挥全国军队。太平天国北伐军占领北京可能只是短暂的军事占领。

结 论

综上分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目的地的四种说法,四川说可以忽略。金陵说、南京和北京说实为一说,因为太平天国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与北京对峙的政权,而是要取而代之。因此四说实际上只有两说。金陵(南京)说是杨秀清的主张,太平天国以金陵(南京)为根据地,最终占领的目标是北京。河南说是洪秀全的主张,太平天国以河南为根据地,最终目标还是北京。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名义压制洪秀全,使其接受了定都金陵(南京)的主张。太平天国无论是以金陵(南京)还是以河南为根据地,最终目标都是北京,所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立即组织了第二次北伐。

在筹划第二次北伐中,杨秀清深知运河漕运是清政府的生命线,从运河取道北京最为便捷,因此杨秀清亲自到扬州视察并布阵,做好北伐准备。杨秀清同时派员侦探清军运河布防,了解到清军“云集扬州”,而滁州、江浦方向清军兵少,遂决定放弃以运河为太平军北上的路线。事实上,清军“北路尚未设防,城堞不坚,地无险阻”,非常惧怕太平军取道运河直攻北京。杨秀清的误判使太平天国错失战略良机,清政府得以苟延残喘。

从历史上看,要使一个王朝灭亡,必须要消灭它赖以生存的武装力量。如巨鹿之战消耗了秦王朝军队的主力,昆阳之战消耗了王莽军队的主力,遂有旧政权的灭亡和新政权的建立。太平军攻城掠地,行动迅速快捷,但从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也不以保卫疆土为目标。清政府军队主力不灭,太平天国即使占领北京,也只能是短暂的胜利。

猜你喜欢
洪秀全太平军太平天国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洪秀全为何承认“下凡”
洪秀全何时得到《劝世良言》?
天国影帝杨秀清
近代早期先进人士的复兴中国梦之路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