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洪辉,卓腮娇
(1.上饶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社科部,江西 上饶334001)
最近香港“占中”事件引起国人广泛关注。类似地,大陆大学生也常常是此类政治事件中的主角。比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造成馆舍毁坏和人员伤亡,我国各地大学生积极走向街头,对这种野蛮行径表示了抗议。首都北京几十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更是直接到美国驻华使馆前举行游行示威表示强烈抗议。2012年9月,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全国各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民众为了捍卫主权和表达爱国热情,举行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活动。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网络参与方兴未艾。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人,手机网民达到4.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移动互联网用户达8.28亿户,3G 用户达2.5亿户。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蓬勃发展。[1]而在这些人中,大学生又是重要群体。据华中师范大学“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青少年日渐成为手机网民的中坚力量。57.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手机网民”;许多学生表示手机不离身,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几乎每天都使用手机娱乐或交流,如看新闻、听歌、刷微博。[2]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切,发表意见进行热烈讨论,他们还将现实中的政治事件放在网上进行交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都在网上与网民进行过在线交流,这无疑也是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种激励。总之,大学生历来是我国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更具有积极意义和时代特征,他们的政治参与既表现在现实空间中,也表现在网络空间中。基于此,本研究试图突破现有研究只关注大学生单一空间中的政治参与之局限,将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中的政治参与和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目前对大学生现实空间中的政治参与研究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和参与状况的探讨。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则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网络参与特点、网络参与困境和失范等方面。
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中的政治参与方面,有学者探讨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历程,他们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在实践中大致经历了从不理性到理性、从无序到有序等几个阶段。执政党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既要坚持放手锻炼的原则,又要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有学者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动机和效能感等进行了研究。[4]另外,学者们还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政治参与意识是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当然,在现实空间中,大学生政治参与也存在一些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参与意识总体仍然薄弱,表现较为冷漠,还具有功利性、消极性、被动性以及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矛盾性等特点。[5]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高,但理论水平、参与能力、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低;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少且接触范围窄,缺乏政治经验和参与实践,这些也会影响到有序政治参与。[6]还有学者总结了近代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代启示等。[7]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重塑了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形态,拓展了各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并形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同理,网络政治参与也自然成为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和新形式。通过实证研究,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参与主体以网络为平台,影响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策及其活动的政治行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网络(政治)投票、网络(政治)结社和意见表达、网络(政治)接触。有学者对7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既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比如,在政治知识方面,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对时事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在政治价值倾向上,上网频率高的大学生对现行政策认同程度明显偏低;在政治参与倾向上,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参与态度比较消极。学生对表达意见的途径了解较少,政治效能低,权利和义务意识薄弱。[8]也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失范行为,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立法滞后,大学生缺乏网络自律等,另外,大学生的“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学者们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要么是对大学生现实中的政治参与进行探讨,要么是对大学生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进行分析,没有将两个空间中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结合起来讨论。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两个空间中的政治参与可以相互转化。网络中的政治参与可以变成现实中的政治参与,现实中的政治参与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与放大。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深化对网络与现实空间中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研究,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鉴于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大学生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进行比较探讨,本文选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生活中政治参与的两个案例进行探讨,以揭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般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认识,寻找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探索大学生政治参与新规律。当然,考虑到我国大学生参与政治选举等实质性政治参与活动比较少,本文从宽泛概念讨论政治参与。第一个案例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能算政治参与,而是社会参与,但社会参与本质上仍然属于政治参与的一部分,可以从社会参与角度观察政治参与。并且,从维权意义上讲,与政治参与是比较接近的,从分析力度上而言,不影响本文的研究效度。当然,在现实中还没有大学生政治参与代表性案例的情况下,也只能从社会参与间接地观察政治参与。一般而言,一个群体社会参与的行为表现会与政治参与的行为表现类似。比如,就暴力方面而言,本文案例一中大学生的表现与“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暴力活动,以及“89事件”中学生的暴力行为都非常类似。
案例一:九江学院抗议滥收费砸校园
2005年6月,九江学院学生抱怨,学校近年来不断巧立名目乱收费,校内饭堂伙食差。学生与校方多次交涉,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然后学生在学校的BBS发泄不满,论坛上长期骂声不断。在6月25日晚上,2000多名大学生聚集在校内泄愤。有的投掷热水瓶,有的放火烧横幅,有几辆汽车被砸毁,电话亭和告示板也无一幸免,校内超市、饭堂也遭破坏,校园内一片混乱。后来,九江学院和市政府领导在现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答应退还所欠的水电费,事情才得以平息。据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案例二: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新校区内醉酒驾驶小汽车撞飞正在玩轮滑的两名女大学生。但他并没有停车去救女孩,而是直接去校内女生宿舍楼接他的女朋友。更为严重的是,李启铭返回途中经过车祸现场,也没有救被撞倒的女大学生的意思。而正在那时,其中一名伤势严重的女学生已呈昏迷状态,另一位伤势较轻者也在地上呻吟。最终,众多学生和保安在生活区南门逼停了李启铭的轿车。但是,李启铭在车子被逼停后不但拒绝下车,并且说:“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来,其中的一名女生在17日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女生左腿骨裂,已脱离危险并转院治疗。事后,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对此,有一家网站依据此篇贴文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河北官二代大学内撞飞2名学生后接女友”,特别是标题中的“官二代”字眼,以及文中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的语句,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也都在醒目位置转载了此文章,结果,网络舆论一片哗然。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人们愤怒声讨李启铭这个“官二代”。而“我爸是李刚”语句则在全国流传开来。在短时间内,人们以这句话编撰了许多段子、创作歌词或举办“造句大赛”,闹得沸沸扬扬,竭尽调侃取闹之能事。这句话在2010年被列为10大网络流行语。
在两个案例中,案例一是大学生在现实中遭受到权益侵害,在网上发帖没有起作用后,以打砸校园将事情闹大吸引外界关注,最后事情得到解决,权利得到维护。案例二则不同,在现实中是一起非常普通的交通事故,但由于当事人处理不当,引起学生们的不满,他们在网上发帖用“官二代”的词眼吸引社会注意,结果,交通事故演变成对权力阶层的声讨,事情得到解决,这种政治参与是一种“意外”后果。两个案例中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异同展现出以下效应:
在现实空间中,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缺乏,行为也存在偏差,正如本文案例一所显示。现实空间中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不少困境。首先,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增强,对社会丑恶现象比较痛恨和具有批判精神,但在政治参与时却表现为偏激和非理性行为,动则打砸,行为失范严重,以冲动参与代替理性参与。其次,在现实空间中,政治参政渠道缺乏,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一般是投票选举、听证会和参与政府规定的管理活动,并没有给大学生表达意愿和主张的明显渠道,大学生只能以暴力形式泄愤。就案例一而言同样如此,如果校方能给学生表达主张的机会和协商的途径,也许不会发生冲突,至少冲突的暴烈程度不会那么严重。最后,现实政治参与还存在较大的风险,所有非制度化参与都会受到惩罚,甚至有的制度化参与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在参政渠道缺乏,大学生诉求难以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加上年龄特点决定的不理性、易冲动,大学生政治参与通常会表现出偏激和非制度化,而这些冲突发生后,必然有人受到惩处。事实上,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如政治选举、集会和游行等权利,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政治参与理应成为常态,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大学生政治参与非制度化的集会、游行和泄愤行为在高校时有发生。这不但不利于社会稳定,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政治产生危害。
相反,网络空间政治参与则具有现实空间政治参与所不具有的不少优势。首先,政治参与非常便利、及时和渠道多元。网络政治活动的开放度高和门槛低,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发表主张和表达诉求,并且政治参与非常及时,只要有诉求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表达。网络政治参与渠道比现实空间多,主要包括网络监督、网络论政、网络炒作、网络宣传和网络评判等,可以依托网络的扁平化和交互性特征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目的。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有自由和双向互动的优点。在网络空间,信息充分,人们之间探讨问题自由,既可以持续关注,也可以在不喜欢的时候退出。第三,政治参与主体之间非常平等。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没有像现实生活中的阶层分化和权威分级,每个人都可以就政治发表意见,不论种族、年龄和性别等等。最后,效果明显。网络政治参与常常会引起各界关注,使有关部门迅速介入,问题得以解决,并达到自己的诉求。案例一中,大学生暴力画面在网络传播以后,事件得到高度重视,也很快得到平息,最后的结果也令大学生满意。案例二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即使并没有达到当初的预期结果,但显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威力。当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不少缺点,比如,存在非法政治参与问题,参与目标不确定,手段和方法难以保证合法性,参与的限度和后果仍然有待加强。案例二中,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正如上文所言,仍有一定限度。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可以看出,网络中的不同叙事和不同话语会产生巨大差距,“我爸是李刚”是网民通过网络构建起来的话语,这种话语转变为网民的话语权,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否能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实现网络舆论监督,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象征性权力[9],没有真正成为现实权力。
总的来说,无论在现实空间还是网络空间,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维权和公益两方面。在维权方面,现实空间政治参与渠道有限,甚至存在风险;在虚拟空间,政治参与渠道畅通,没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制约,风险较小。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政治参与规则的不同,导致他们政治参与行为不同。当大学生面临两个空间不同的参与规则,他们的角色扮演就会出现混乱,导致角色冲突和行为失范,比如,一方面,在现实空间中政治参与冷漠,另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中却热情似火。结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循规蹈矩而内心又具有暴力倾向,一旦遇到政治参与不顺,就会采取暴力行为进行发泄。
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是密不可分的,网络政治参与也是现实政治参与的反映。从案例一和案例二可以看出,现实与网络之间是可以相互切换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时会选择其中之一,有时会同时选择二者。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政治参与有诸多联系,会产生相互强化或弱化的共振效应。首先,无论是网络政治参与还是现实政治参与,大学生往往都表现出非理性特征。这与长期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经验缺乏、民主素质较差、政治价值观未形成有关。特别是在网络法制不健全的情形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特征更加明显,在现实中表现为打砸,网络中表现为语言暴力,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就风险而言,虽然网络空间中由于是匿名,网络暴力风险较小,但随着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将和现实空间一样,随意侵害他人权益也会受到制裁。其次,无论是网络政治参与还是现实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都表现为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由于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参与意识又较强,二者没有得到同步发展,通常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要么表现出政治参与的冷漠和冷嘲热讽,悲观情绪明显;要么表现出政治参与行为偏激,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立马实现自己政治参与的全部愿望。如何协调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重要领域。第三,无论是网络政治参与还是现实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表现为信息辨别能力不足而导致其目标和行为的盲目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政治参与中,很多信息会被有选择性地公开,大学生政治参与建立在信息不完全甚至是闭塞之上,目标和行为会表现出盲目性。虽然网络空间的信息更多、信息量更大,但网络虚假信息也多,在大学生信息辨别力较差的情形下,大学生容易在政治参与的时候表现出盲目或盲动。最后,无论是网络政治参与还是现实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是关心自己的利益或身边的事情。
当然,网络空间还极大地弥补了现实空间中政治参与的诸多不足,提升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减少了政治参与的成本,克服了现实中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提高了现实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现实政治参与如果借用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可以深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的规范一致,大学生的角色扮演才不会出现冲突,他们在政治参与中才会变得理性与温和。
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热情较高,而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参与意愿并不强,有从现实政治参与转向虚假空间政治参与的倾向,所谓“上访不如上网”。
就现实空间政治参与而言,第一,从自身角度看,大学生参与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影响了政治参与的效果。特别是参与意愿与能力相冲突时,大学生只要觉得参与意愿没得到尊重或体现就会表现参与的消极甚至抵触,而不会考虑是自己参与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二,从法律环境上讲,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比如,宪法规定公民游行示威的自由,但其他的法律却规定必须申请批准,而只有少数涉及如抵制日货等事关国家国际声望或利益的事件才能得到批准。第三,从政治参与的风险而言,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保障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权,并保证参与的安全度,使他们在政治参与的时候可能面临较大风险。比如,在现实中维权,则可能遭到地方政府的打压等。第四,从参与渠道来看,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机制不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政治参与。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民主体制还不够完善,基层政府还没有提供充分的政治参与渠道,特别是在传统的家长制官僚文化影响下,有的地方政府官员还没有吸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政府吸纳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面临巨大风险,表达意愿不充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自然而然就由现实空间走向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提供的匿名性特征既降低了政治参与的风险,又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时还能引起上层注意,使问题得到解决。加上参与成本低、环境宽松、信息快捷和表达自由等,鼓励着大学生政治参与走向网络空间,网络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阵地。与现实政治参与不同的是,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可以有效构建自己的网络身份,甚至还可以制造自己想像的身份,“能力”得到巨大加强。在网络中自己的意见和“治国”建议得到有效释放,有时与中央政策“巧合”的时候,还会觉得是自己的网络意见得到了高层的关注。这种巨大的兴奋感和成就感是无以伦比的。比如,2005年政治博客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民主的发展,电子“两会”、官员博客、“两会”博客等不断出现。在各种网络论坛、社区、QQ 群、政治博客等空间中,各类精英和大学生进行着民主“实践”,很好地起到了普及政治参与理念和参与知识的作用,有效地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化进程。当然,有些大学生也会通过制造谣言的方式引起社会关注,或者放大事件后果引起社会关注,这种非制度化特征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后果。
当然,大学生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大学生政治表达诉求与网络安全之间的冲突;大学生政治参与盲从与理性需要的冲突;现实空间政治参与的封闭性与网络空间政治参与的开放性的矛盾。
大学生政治参与由现实空间转向网络空间,并不说明现实空间的政治参与就无法突破。无论如何,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是由现实空间的政治参与转化而来,如果现实空间中的政治参与非常完善,则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将减少,特别是网络暴力或激进言论就没有存在的土壤,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也会更加理性。反过来,如果我们积极注意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吸纳,现实空间中的不理性的政治参与也将减少,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理性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解决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必须将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结合起来考虑,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而努力。
大学生政治参与不成熟且参与渠道狭窄,这二者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不足,政府或社会不放心其政治参与,但又不放宽其参与渠道,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只有保证足够的参与空间,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才能提升,其政治参与才能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成熟。如果现实中有足够的参与渠道,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不存在因政治参与而导致不安全或风险,那么,大学生将由网络空间转向现实空间,他们的参政热情也将得到合理释放,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更有保证。目前,我国基层选举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整个社会特别是政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诉求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意见也格外关注。今后政府在大学生政治参与方面的工作方向是,在严格执行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选举法等。同时,要拓宽方便快捷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着力将大学生政治参与融入现有体制,使政治系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政治参与需求。现实空间中完善的政治参与将使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非理性、非制度化参与大为减少,在网络空间上的政治参与将会更加规范,其政治参与能力将得到提升,也会更加成熟。
一般而言,政治社会化程度高低会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和具体形态。政治社会化的核心是培养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要培养其社会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健康成熟的政治心态。首先,学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政治参与的真实状况,认识自身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的不一致。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参与观,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引导与实践,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模拟课堂,合理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情绪。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学习民主政治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提高自身政治参与水平。再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行为和价值观。最后,要清除社会不公正现象,保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性化。大学生政治参与要健康发展,与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努力消除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消除社会不公现象。同时,要加强我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实现依法治国。当然,高校管理也需要改进,管理层要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各种诉求。所以,我们既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不足,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还有待时日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考虑到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参与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则十分必要,政府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规律等,更有效地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进行引导与教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优点也很多,比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缓解在现实空间中政治生活的压力,避免因正当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寻找体制外解决途径,可以抑制他们的过激行为,可以对部分官员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对政府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等,为我国的民主化、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建立网络政治参与反馈机制,完善网络参与的法律,创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加快网络基础建设和消除数字鸿沟,确保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畅通;要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既保证网络参与的有序,又防止网络违法行为,维护大学生网络空间中政治参与的安全。当然,为保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管是网络政治参与还是现实政治参与,大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容易偏激和产生非理性的冲动行为。因此,培育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的理性政治文化特别重要。要培育大学生理性的政治参与文化,首先是要建立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无论是现实政治参与的法律,还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律,都要明确规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权利与责任、参与的范围、参与程序和参与的渠道等。其次,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信息要公开透明,对政治参与的信息进行权威发布,提高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要控制网络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消除网络谣言,创造一个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利环境,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合理地、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最后,建立国家与社会事务中各主体平等协商与交流的体制。比如,我国每年两会期间,都有网民积极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各种建议,这能够促进更好地调整我国公共利益的分配,健全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化解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建构有效、理性和宽容的政治文化。
总之,要建立大学生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法律体系,形成政府公开透明和包容的管理体制,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合理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同时,大学生也要有理性宽容的参政素养,养成理性的政治文化,有效利用现实与网络两个空间的参与渠道,从而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全方位进步和均衡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发展。正如社会学家库利所言:“在大学里,我们主要通过间接影响、榜样的作用和各种志愿组成的组织来开展工作,我们很容易使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如健康、毅力、自我控制和满足军事及其他需要的能力。通常我们给民主体制多一点信任,包括教育方法的积极运用,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纪律,只要我们诚实并完全把这种民主观念付诸实施,它就不会让我们失望。”[10]
[1]中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人[EB/OL].(2013-11-28).http://news.mydrivers.com/1/284/284639.htm.
[2]57.3%大学生为“手机网民”[N].湖北日报,2013-02-28(12).
[3]曹彦鹏.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历程与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1):1.
[4]高红波.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0(1):5.
[5]丁社教,崔喜凤.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10(3):153.
[6]周颖,于春江.“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与成因分析——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1(6):22.
[7]何虎生.近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2(5)(上):50.
[8]张光,蒋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
[9]谢新洲.舆论引擎网络事件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M].洪小良,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