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刚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立足教育机会均等做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杨正刚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教育的总目标和重心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有关的“质量观、评价观、人才观”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育目标在变,教育环境在变,教育对象在变,由此自然引发我们教师教育的方法也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享受到的教育机会往往不平衡,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甚至变成了“对后进生的教育”,造成了教育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发展不均衡。原因很多,但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老师们没有在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下功夫。
怎样选用适当的方法做好中学生思想工作呢?笔者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中,进行实践、比较、反思,略有肤浅的体会。
用辩证的观点看,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潜在的积极因素,这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因素。当一个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符合客观规律,构成正确的认识并促成行为时,就会战胜消极因素,激发出巨大的进取力量。表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或其中某个方面闪现“光点”。“闪光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又快又亮的意思。稍纵即逝,需要及时发现和展现,更需要精心的挖掘和目的性放大。若遇上一位“耳不聪,目不明、脑不勤”的教师,是要坐失良机,白白浪费掉这极好的教育机会的。但若教师能善于及时发现、展掘、肯定、扩大这些“闪光点”,学生就会获得成功和成就感,这比苦口婆心、空洞无物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尤其是对后进生,若能抓住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闪光点”,选好时机和方式,给予正确评价和适当鼓励,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进步,人类文明程度在提高。中学生生活面和知识面更为广泛,他们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他们的身边会经常出现“振奋人心”的新鲜事物。由于身心特点所致,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有较强的兴奋性,一件事,一个外界信息,一次活动,一堂课,乃至一首好听的歌,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涟漪或激起久久的“动荡”。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定要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善于利用新鲜事物,以新鲜事物为引子、素材、背景,找准学生“兴奋点”,把握好时机,看准火候,趁热打铁,积极进行引导、迁移、激励,适当给予感性上的强化,然后再上升到理论说服,使受教育者留下深刻印象,激起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素质的精神力量。
学生思想工作要通情达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中学生,尤其是现代中学生的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数量都比以往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思想状况比以往复杂。加之心理水平处于“半成熟期”,具有“易受感染、刺激,好冲动,易流于极端和偏激的浅表认识”的特点。因此,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敏感点”,要敢于正视“敏感点”,并从多种途径和正反两面开导学生认识“敏感点”,以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达到相应的强度,产生应有的工作效能。如:中学生“谈恋爱”问题,从来就是中学生的敏感问题之一。教师一旦发现苗头,既不能兴师动众,粗暴干涉,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它自生自灭,更不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式的数落一番。干涉、放任、数落不但达不到目的,更不可能得到需要的结果。教师发现这样的实例,首先要沉住气,作深入细致的了解,不要捕风捉影,否则会导致逼上梁山,假戏真演。其次要设计好教育方法,此类事情只宜多疏少堵、直事曲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虽然明显存在角色、地位、作用等诸多方面不同,但趋向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双方互动的关系。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所有的学生,为了所有的学生的一切,充分体现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和创新知识,不断身心齐修,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全方位素质。因此,双方在从事教与学“特殊劳动”中,朝夕相处,肯定产生许多“共鸣点”,只需教师留心,是不难引发和发现的。“共鸣点”是激励的最高境界,只有引起感情上、思想上、行动上的共鸣,建立和谐和某种意义上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有效的、大幅度的接收外界信息,也才能“尊其师,信其道”,最终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达到“润物无声”和入脑入心。
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各种兴趣,兴趣来自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强化。对于高中生来说也不例外。他们之中兴趣爱好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总起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极主动的,另一类是消极被动的。消极的兴趣仅局限于对事物的感知,不求甚解,不能推动其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事物;而积极的兴趣能推动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所以,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努力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有效能的兴趣,教育和引导他们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见多识广,广闻博见,开阔眼界。同时从中获取宽厚的知识,强化是非观念。使得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快成才、早成才、成好才。
认真落实教育机会均等,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分层分类、创造相对均等的条件,针对性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做到细心观察,及时获得、掌握和应用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平等、公正、公平。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思想不断向上流动,形成正确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