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五年的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提出明确目标,要求从今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性问题。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来源在于教育。在21世纪,创新之于国家富强、组织生存、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然而,纵观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而言,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思想认识程度不高,大多只注重学校的规模扩张与办学层次的提升,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方面,真正在创新教育方面有实质性建树的高校并不多,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的整体性也较差。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国间的竞争更多地集中于以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且这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源于创新人才的竞争。作为我国人才“孵化器”的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这个全新课题时,只有从当前实际出发,才能创设更多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条件和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一,加大创新教育的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创新教育并没有得到更多实惠。究其原因,高校教育投入增长主要用于扩大招生、扩建校舍等规模性发展上,而在创新教育等内涵式提高上,投入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要想让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有宏观的政策支持,而且还要有微观的实施方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加对创新教育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以制度化的方式确保创新教育的投入。
第二,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鼓励学生摒弃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敢于发散思维、勇于实践探索;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学生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允许并宽容他们的失败,同时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分析原因、获得成长;要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打破考试考核定终身的评价方法,注重和加强对培养过程的考察,注重和加强对评价结果的科学分析和追踪。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广阔的知识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日常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个性,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个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第四,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来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度弱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学科间结合,通过跨学科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育,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式、研究式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应进一步拓展延伸,除了课堂讲解,要鼓励学生课下进行拓展阅读和自学;在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基于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思维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思维,要在继承以往科学技术贡献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和创新。
第五,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支持。创新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创新实践活动,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科技普及活动——学科竞赛——跨学科竞赛三个层次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科技普及活动,如科技展览、科普宣传周等,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要求参与者基于一项能力或课题进行深入钻研与实践;跨学科竞赛则要求参与者有较强综合能力,能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创造。
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支持,加强督导考核,把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