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蔡加尼克效应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2015-10-15 01:33杨松林王世存王后雄
化学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优化化学教学

杨松林+王世存+王后雄

摘要:蔡加尼克效应是一种记忆效应,它表现为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介绍了蔡加尼克效应的内涵及特征,并通过巧设悬念、巧定限时、巧留空白、巧设结尾、巧用考试的方式,着重论述了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蔡加尼克效应;教学优化;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8–001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提倡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尝试,不断追求着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以促使教师的“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巧妙地应用心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效应被应用于教学中,实践表明,合理运用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妙地应用蔡加尼克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1 蔡加尼克效应的内涵及特征

俄国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在维也纳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点单的服务生在食物上齐之前可以记住大量顾客所点的东西,可一旦食物上齐之后,就会把刚刚所记的内容都忘了。这一现象引起了蔡加尼克的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和解释它,并最终于1924年提出了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3]。

在实验中,他让被试去完成15~22种任务,其中一半的任务允许被试完成,而另一半的任务则会在中途被打断,即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任务,予以干预,最后要求他们回忆所有的工作任务。结果发现:未完成的任务被回忆起来的有 68%,而已完成任务的回忆率则是43%,这说明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后来人们把这种记忆现象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蔡加尼克认为,客观上未完成的任务并不会对记忆产生任何作用。但当被试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心里便会产生一种心理张力系统,只有当任务被完成时,这种张力才会解除。对于受到干预的任务来说,张力未能解除,被试仍然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回忆任务时,存在的张力系统有助于被试回忆起未完成的任务,以便继续完成。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这种张力系统就会松弛下来,原来做的事情就容易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作为一种心理效应,在发挥促进作用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悬而未决”的状态。在蔡加尼克效应中,这是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和急切的探究欲望,驱使人产生强烈的动机去探索与追求。

(2)“心理张力”的氛围[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人的心里便会产生一种紧张感、紧迫感,在这种紧张兴奋的张力系统作用下,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

(3)“未完成任务”的情结。蔡加尼克效应发挥作用,主要靠人们心理上的“未完成任务”的情结,这是一种由于“未完成”而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让人时刻惦念,从而维持兴趣,保持积极性。

(4)“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蔡加尼克效应中,这是一种张力系统继续保持的状态,由于张力系统未得到解除,因此人们保持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继续精神饱满地工作。

(5)“未满足”的需要。人的心理存在着一个动力场,个体的需要是这个动力场的主要组成部分[5],这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使我们形成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驱使我们产生动机,做出举动。

2 蔡加尼克效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巧用

2.1 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电视剧、电影可以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人为之痴迷,为之废寝忘食,这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更因为它有巧妙的悬念设置。悬念是一种让人“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悬而未决的心理机制作用下往往给人无尽的吸引力,激起人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追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巧妙的悬念,制造悬而未决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那种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效应,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讲授“氮气”这节课时,巧妙地应用蔡加尼克效应,制造“悬而未决”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魔鬼谷”的故事:在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个狭长的山谷,这里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可是当地牧民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在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皆遭雷击而倒毙,因此此地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然后抛出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你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吗?以上导入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而且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急欲解答,这样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2.2 巧定限时,营造心理张力

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会产生紧迫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甚至能激发潜能,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张力系统。将这种心理效应应用于教学中,可以让人保持紧张的心理状态,竭尽全力想要完成任务,在这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下,便会收到别样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限时活动,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制造“心理张力”的氛围。在这种张力系统的作用下,学生就会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从而有效增强记忆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课堂分小组实验时,教师可以限定时间,采取组间竞争的形式,对各个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另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限定思考时间,思考过后随机提问,给学生制造紧张感,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避免漫无目的地等待。也可以将问题设计成抢答题的形式,让学生争分夺秒地思考,迅速地梳理答案并抢答。

2.3 巧留空白,自主建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讲得越多越好,讲解得越透彻越好,喜欢面面俱到,甚至以自己的敬业精神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教师讲得越多、越详细,学生忘得也就越快,而且这种被动接受学来的知识不利于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与迁移。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坏习惯,不愿意动脑思考,不愿意自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6]”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巧妙地留下一些空白,做到适可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在讲到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或在讲到重点之处欲言又止,让学生“看得到却摸不着,够一够才能吃得到”,利用学生这种“未完成任务”的情结,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填补空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例如“硝酸”一节课中,在做“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时,一些学生发现反应刚开始时,亮红色的铜表面变黑,反应结束后溶液颜色不是呈现蓝色而是绿色。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时间不能解释,都期待着教师的讲解,甚至有些学生已经握好笔准备记录。这时教师话题一转,不是直接讲解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奇怪现象的原因。由于学生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未完成任务”的情结作用下,学生就会努力填补教师留下的空白,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终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弄清楚了黑色生成物是氧化铜,溶液呈现绿色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溶解在溶液里。

2.4 巧设结尾,有效延伸课堂

文学创作上讲究“凤头豹尾”,所谓“豹尾”,就是要韵味悠长,耐人寻味,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有些教师认为完美的课堂结尾就是圆满完成了课堂任务,解决了所有的课堂问题,教师一身轻,学生一身轻。但事与愿违,完美的课堂往往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为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张力系统迅速消失,课下的巩固和后续的学习得不到保障。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结,学生的消化理解、巩固拓展才刚刚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课堂结尾,并留下学习任务,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保持张力系统,从而促使学生在课下继续努力学习,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

例如在“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焰色反应的趣味实验,让学生观察之后,在课下自学“焰色反应”相关知识。实验与教材上的实验有所不同,使用家庭用的小喷壶向酒精灯火焰上方喷洒甲醇和KCl混合液,酒精灯上会出现持续一秒钟的紫色火球。在课堂的结尾巧妙地设置这一奇特的实验,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燃起了学生的探究欲。由于有了新任务,学生的张力系统没有随着下课迅速消失,而是产生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受这种作用力的驱使,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将课堂有效地延伸到了课下。

2.5 巧用考试,满足心理需要

如今一谈到考试,便会引来无数批评的声音,而学生更因为考试烦恼无比,甚至怨声载道。其实考试是一把“双刃剑”,根据蔡加尼克效应巧妙地应用考试,不仅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考试,而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定期举行考试,与通常的考试不同的是,在考试之前提前告知学生考试的时间、考试的范围,甚至是考试的题型等信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学生都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心理需求,这种“未满足”的心理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主动花时间学习以便为考试做好准备。这种考试不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变成了学生建立自信的工具,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渐渐地就会消除对考试的恐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考试,不仅利用学生的“未满足”心理营造了张力系统,在备考和考试中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考试中找到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3 蔡加尼克效应应用反思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应用蔡加尼克效应,可以优化教学,提高效率,但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合理、恰当地应用,以免弄巧成拙,起到相反的效果。

(1)要做到张弛有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应用蔡加尼克效应,让学生保持“未完成的”状态,不是一味地制造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有紧有松,张弛有度。一要遵循适时性原则,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时间,做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重点、难点知识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使用频度要适当,不能滥用,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应用,才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

(2)要合理留白,并引导学生补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留白,并不是随意的留白,而是要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留白也不是教师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做好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填补空白,完成任务,主动建构知识。

(3)要避免蔡加尼克效应在考试中的负面影响。蔡加尼克效应在考试中也会有负面效应,影响学生的学习,如那些临时抱佛脚参加考试的学生在考试过后大脑一片空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应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平时花时间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要依靠考试前的突击。其次,要强化考试的激励和诊断功能,而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考试。

参考文献:

[1]季金凤.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5(33):21.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3]边玉芳.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婷婷,杨子.蔡加尼克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76):206.

[5]樊彦伶.蔡加尼克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9,(30):133.

[6]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教学优化化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感悟
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的教学优化与项目教学的实施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