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红德清

2015-10-15 07:47朱炜
文化交流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石头记俞平伯红学

朱炜

浙江,两三百年来,这里出了戚蓼生、徐曼仙、俞平伯等红学家,因此,冯其庸曾寄愿“德清建构一个‘红学之乡”,并捐藏品支持。2010年,由德清县图书馆续办的《问红》馆刊面世,既是对此的接续努力,也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种丰富。

戚蓼生与《戚蓼生序本石头记》

德清人与《红楼梦》的密切关系,首先从戚蓼生收藏并序《红楼梦》开始。德清戚家出自余姚,一门七进士。戚蓼生(1730—1792),字念功,号晓堂,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著有《笠湖春墅诗钞》。戚蓼生早年赴京应试,购得曹雪芹80回本《石头记》早期抄本,大为赞叹,书序一篇,推崇备至。该序只五百四十余字,但高度概括了《石头记》的艺术特点、写作手法及阅读理解方法,对后之览者深具启发作用。谨录其中一节: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郡;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

戚蓼生认为,该书写闺中人和事,雍容庄重之余又生艳冶;写世家大族,繁荣昌盛之下种种衰势已显;写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多情善悟,一个令人深深爱怜,这其实也在赞誉曹雪芹的奇妙笔法,既点出繁华背后的衰亡悲剧的主题,又刻画了宝黛的不朽性格。

戚蓼生序本堪称曹雪芹著作最真实的传本,清末经有正书局石印,成了八十回脂评《红楼梦》最早的流通本,称“戚本”“戚序本”或“有正本”。鲁迅论著中引《红楼梦》文字均据此本,俞平伯校《红楼梦》也以此为底本。“戚蓼生序……向来不大受人称引,却在过去谈论《红楼梦》文章中,实写得很好。”“用它做底本,却为事实所限,一则由于易得,便于丹黄涂抹;二则它也最完整。”经俞平伯的介绍,越来越多的爱红者发现戚序不仅短小简练,而且精彩绝伦。周汝昌也说:“读他(戚)的《石头记》序,笔调非凡,见地超卓,已足名世不朽。他……性情与曹雪芹多少有相近处,怪不得他在当时就能那样欣赏这部新出世的小说了。”同时,戚序本上的批语勾勒出了曹雪芹佚稿风貌,如贾宝玉潦倒,“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终于“悬崖撒手”,“弃而为僧”;林黛玉早逝,即“泪尽夭亡”等,殊为珍贵。

徐曼仙与《红楼叶戏谱》

德清奇女子徐曼仙(1862—1912),名畹兰,字曼仙,号鬘华室女史。她“工诗词,擅音律”。夫婿去世后,她在抚育幼子的同时孜孜研读《红楼梦》,著有《红楼叶戏谱》一书,开创中国妇女红学。该书收录于清宣统二年(1910)中国图书公司铅印的《香艳丛书》第三集本。

《红楼叶戏谱》是一种闲情之作介绍麻将的详细说明,但细细读去饶有趣味。红楼叶戏的玩法采用麻将规则,一套纸牌(叶子)选四十二位红楼人物,每样两张,共计八十四张牌,分百子和情淑、情贞、情义、情怜、情幽、情胎、情庸、情慧、情傲、情妒、情移十二类。每位人物均以四字总领其性格命运,如秦可卿为“巫云梦冷”,元春为“淑媛领袖”等;又以一字概括其地位,如探春为“英”,黛玉为“仙”。宝玉、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三张通用的百子牌。红楼叶戏虽然只是闺阁游戏,但能够制作为“谱”,则必须对《红楼梦》中各种人物故事、性格特点等十分熟悉,分析研判到位,把握精准分寸,才能写作口诀,才能使人玩下去,这恰恰证明徐曼仙对《红楼梦》颇有研究。

该书有皞皞子跋,值得参读:“此为我乡徐曼仙女史所创闺中游戏,生面别开。近日麻雀盛行,以此较之,一俗一雅,判若天渊。女史工诗词,有《鬘华室稿》行世;即此小道,亦足见其慧心之独运矣。”

徐曼仙有《鬘华室诗选》,内收《偶书〈石头记〉后七绝》:“情天同是谪仙人,两小无猜镇日亲。记否碧纱橱里事,戏呼卿字作颦颦。”“又送春归感岁华,阿侬生小恨无家。伤心一样同飘泊,凄绝东风葬落花。”“菊花香里快飞觞,斗韵分笺粉黛场。试问清才谁冠首,当时独让病潇湘。”“凉月模糊香不温,懒调鹦鹉掩重门。窗前悔种千竿竹,赢得斑斑渍泪痕。”“药炉茶鼎篆烟浮,风雨幽窗一味秋。知否多情天亦妒,罚卿消瘦罚卿愁。”“儿家因果自家知,作茧春蚕自缚丝。了尽相思还尽泪,三生误煞是情痴。”“梨花落尽不成春,梦里重来恐未真。漫道玉郎真薄幸,空门遁迹为何人?”

这七首全写林黛玉,徐曼仙诗笔自况,工丽成“谱”。

俞平伯与《俞平伯论红楼梦》

德清籍学者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以字行。他是新红学的奠基人,在红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

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是晚清大学者。俞樾对《红楼梦》就有一些研究,事见《小浮梅闲话》。早慧的俞平伯在十二三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1920年初,俞平伯与傅斯年一起赴英国留学,海行船上,他再次深读《红楼梦》。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理解已不比儿时,加上傅斯年每每用文学批评的眼光、艺术欣赏的角度与之讨论,这给了俞平伯很大的启发。翌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完成,正为胡适补充红学史料的顾颉刚,在与俞平伯的通信中谈到了此事。俞平伯受到感染影响,也加入到讨论之中。1923年,俞平伯的《红楼梦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52年经修订后改名《红楼梦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辨》在胡适《红楼梦考证》的基础上,把红学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顾颉刚在序文中称赞《红楼梦辨》是以“实际的材料做前导”,用考证的新方法研究出来的“一部系统完备的著作”。书中的《〈红楼梦〉底年表》曾被鲁迅撮要采入《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这立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年轻的红学家俞平伯名声大振。

俞平伯曾有一个新奇的比喻:“《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30年过去,1954年,俞平伯的红学研究方法受到质疑。此后,他依旧默默地做自己的学问,其间辑录出版了《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校订出版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并为此书作了长序,还为中华书局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作了后记。“文革”结束,俞平伯又埋首于红学研究,还写成《乐知儿语说〈红楼〉》随笔若干篇,他的红学地位一时隆盛。晚年,他被聘为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他的77万字的红学集成之作《俞平伯论红楼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

纵观俞平伯的一生,家学有其因,文学有其源,红学有其情,而用一个字概括便是“勤”。业精于勤,是对孜孜不倦的诠释。用此来回答为什么德清人特别热爱《红楼梦》,无疑是最佳答案。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石头记俞平伯红学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读”“谈”之间的社会职责:俞平伯早年的《红楼梦》阅读史及意义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重读〈石头记〉》书评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石头记
石头记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
Force-Based Quadrilateral Plate Bending Element for Plate Using Large Increment Method
红学研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