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水鬼”郭文标

2015-10-15 07:37李呆丁山
文化交流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石塘救助站救人

李呆?丁山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日前去了北京,观礼9·3阅兵式,这可是很高的荣誉。

郭文标是台州温岭市东南隅石塘半岛上土生土长的渔民。从少年起,他30多年来,不顾个人安危,不计报酬得失,在惊涛恶浪中救回了700多条生命。当地人称他为“平安水鬼”,以示尊敬。

少年郎救起了大块头老渔民

郭文标从小在海里翻滚、扑腾,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水性和胆魄。在他少年时,某个台风夜,村里一条大船在进港时被风浪打翻,8个渔民全都丧生,整个石塘沉浸在悲怆之中。这一严酷现实让他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去救人!他把爷爷和父亲的嘱咐深深记在心里:急人所急,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是做人的本分。

15岁那年的一个台风天,他和父亲等十几个人在狂风中把一条条小船拖上沙滩,60多岁的渔民章敬喜没有站稳,跌进浪涛。郭文标毫不犹豫地冲进海里。身高刚超过1.4米的郭文标连拖带拽地把章老伯救上岸,自家的船却被冲走了,可他一点也不后悔。

一个少年郎救起了一个不擅游泳的大块头老渔民,这下子,郭文标名声大振。从那以后,每当发现有人落水,他总是以最快速度向海里游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由此被挽回。有人问他,你往汹涌的大海里跳时害不害怕?有没有担心自己再也上不了岸?郭文标只有一句极短的回答:“来不及想。”这句非常简单的话语,却是一句最美的言辞!

1985年9月的一天,天还没亮,一名警察找到郭文标家。一艘来自福建的运煤船在驶往石塘的途中,因遭遇雷雨狂风,不慎触礁沉没,9名船员爬上桅杆等待救命。接到报警的警察慕名前来郭家求助。遇险船员身处大海之中,必须驾驶大船前去营救。郭文标一路狂奔,跑到码头后“扑嗵”一声直接跳入海里,奋力向他家的大船游去。登船后他启动机器,驶到岸边把他父亲接上,开足马力驶向出事地点。正是因为游泳上船争取了时间,父子俩与风浪搏击,及时救援了已在桅杆上精疲力竭的9名遇险船员。

一接到求救电话就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

郭文标的海上救人行为出于人性善良的本能。随着年龄成长,他对义务救人更为自觉更为积极。

2003年11月23日,“闽连渔运3511号”在龙鼻头海域触礁,随时可能倾覆。接到石塘边防派出所求援电话后,郭文标立即驾船赶赴出事地点。出事船只已经开始漏水,17名船员挤挤挨挨在一只救生筏上。郭文标把所有船员拉上自己的船只,还凭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和对这片海域的熟知,从常人不敢涉足的石板门航道拖船返航成功。

2005年8月,12级“麦莎”台风袭扰石塘,4名正在加固养殖渔排的渔民被困在跨海大桥下方。郭文标冒死驾船前去营救,最终把渔民悉数救回。

类似的救援故事举不胜举。为了能更有效地救人,郭文标家里的船不断更新换代,从1985年拥有的那条12匹马力的木质机动渔船开始,迄今一共换了9次。如今这艘“浙岭渔22528”号是他的骄傲,船长41.5米,吨位230吨,动力为735匹马力,总投资190多万。“大船上能放一些医疗设备,出海多载几名医务人员,人救起之后可以及时抢救,这样就不用担心在送医途中出事了。”每次换船都得贷款,平时驾船出海的油费、人工费也颇为惊人,但与一条条生命比起来,孰轻孰重,郭文标心里十分清楚。

除了船只,通讯设备也十分要紧。从1993年起,郭文标拥有过50多部手机手机经常在救人时损坏、丢失。但无论换多少次手机,“135××××1060”这一号码永远不变。身处险境的渔民只要拨通这个号码,郭文标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因此,非但温岭的、台州的渔民知道这个号码,山东、福建等省的渔民在附近海域遇险时,也会千方百计找到这个号码。

郭文标说:“这个号码是救命号码,给一百万也不卖。”每当接到求救电话,他就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快速进发。“人命关天,我能不去吗?不去的话,我怎么能心安?”这句朴素的话语他已不知说了多少遍。台州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主任沈剑波说,只要救援指令一发,郭文标都会马上出发,无论海上的风浪多大,再苦再累再险,他也不取一分酬劳。更厉害的是,郭文标的脑海里有一幅详细的海域图,对方只要报出附近礁石形状,他就能准确找到位置。

救人于危难是因为拥有一颗博大善心

郭文标下海救人不图其他,只因一颗博大善心在驱动。

有人曾经问起他为什么能一次次化险为夷,郭文标不无乐观地笑言:这多亏被救者送来谢恩的一碗碗长寿面啊,吃了这长寿面,海龙王还敢要我吗?

数十年下海救人,对郭文标的身体损害很大。以前没有潜水设备,下海救人,海水灌入耳朵喉咙,上岸后只感觉喉咙发咸发涩,鼻孔里能流出半杯海水。为了把七窍里的咸涩去除,他每周要去淡水里泡一阵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因为如今的他在救人时仍常常来不及穿戴潜水设备,所以耳膜出血、喉部息肉、颈椎劳损、骨裂骨折等疾病始终如影随形。

不少渔民回忆,当年的郭文标是一条剽悍汉子:一个猛子扎下去,可以在海里闭气5分钟;肩扛100多斤的铁锚,能在海底行走四五十米。如今已是中年的他体力自然有所下降,但一旦跳进海里,仍勇猛不输年轻人,显然坚强的意志赋予他超乎异常的勇气。为了保持体质,他坚持游泳,寒冬腊月也不停顿。脱去衣服的郭文标依然一身肌肉。

为了能更快更好地救人,郭文标早已养成了一个罕有的生活习惯,即睡觉从不盖被子,而是和衣入眠,手机则放在枕边。“海上救人与陆地上不一样,时间就是生命,一秒都等不起。我能快一点出去、早一点到达,遇险渔民的就多一点生命希望。”他的解释是那样的质朴、真诚。

郭文标一心做善事,除了下海救活人,也时常帮遇难者家属打捞遇难者遗体,从不收任何报酬。有人问他,你平时只靠抓些小鱼小虾、为他人修渔船、经营“渔家乐”餐馆维持全家生计,他人主动送上来的钱为何不要?他却一笑,我做的是善事,拿了人家的钱,就对不起“善”这个字眼了!

自己筹资建起海上民间救助站

2008年3月3日,一条渔船在石塘钓浜海域漏水,22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郭文标接到求救电话时,正在遥远的海域作业。怎么办?他一边调转船头,开足马力赶往出事地点,一边打开对讲机呼喊渔民同行:“我是郭文标,在钓浜附近作业的渔船请注意,有船遇险,快去救人。”收到消息的船只纷纷从各处向钓浜海域汇集。几十艘渔船围着失事船只,环成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22名船员被顺利救起。

这一事例让郭文标深感人多力量大、救援靠大家的道理。从那以后,他就在谋划建立海上民间救助站。经温岭市民政局批复,由他多方筹资,在离他家不远的石塘渔港山坡上,建造起5间钢筋混凝土结构、能防御17级台风的房子,以此作为救助站日常用房。2010年5月,该救助站正式启用,4艘渔船、11名渔民成为救助站的“基本配备”。为了这座救助站,郭文标耗尽了心力,连家里准备买商品房的钱都投了进去,而他所“经营”的却又是一个“绝对亏本的买卖”。

海上民间救助站以开展海上救助为宗旨、目的,帮出事渔船、人员以及货物打捞等提供救援服务。这一公益性项目很快得到了当地渔民的欢迎,温岭市政府对救助站的建设非常支持,决定在建造救助配套码头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海事、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也十分支持,给予多方扶持。对此,郭文标十分感激。尽管维持海上民间救助站每年上百万元的日常经费开支,对他仍然是个极大的考验。但经历大风大浪锻炼的他并不惧怕,他说他愿意继续把自己家庭的全部所得投进去,也相信社会各界会越来越支持他。

说得也是。海上民间救助站成员刘标就是因为感动于郭文标的爱心善举,而加入了义务救援队伍。“2005年夏天的一个夜里,我的右脚被渔网卷进去,盆骨骨裂,郭文标花了2个多小时赶来救援,把我送去医院,一分钱都没有收,过后还来医院看望我。”刘标说,正是那次亲身经历强烈地触动了他,让他涌起感恩的心,并决意加入日后的海上民间救助站。

如今的郭文标已经出了大名,作为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的形象代言人,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然而,他深知坚持海上民间救援之难,自己面临的生死考验还有很多。郭文标说,只要还有能力,自己会一直无私地帮助海上遇险的兄弟。因为他认为,传递积德行善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于实际行动。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周学军拍摄)

猜你喜欢
石塘救助站救人
游石塘竹海
救人命的灭鼠药
诸葛瑾救人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石塘镇对动物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的整改措施
铅山县石塘古镇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研究
YY英语救助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