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的外僱爭論當中,所有人似乎都將外僱認為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需要的時候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不需要的時候又成為了一種負荷。其實,外僱並非本澳特色,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是一股發展的中間力量,如何處理好這股力量,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
在本期的時事辯論中,來自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和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四位受訪者,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例如在評價現行的外僱政策,是否需要收緊外僱名額這個問題中,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表示,外僱引進制度有助緩解人資緊張,對本澳補充勞動力具正面的作用。外僱引進的數量更加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而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亦有必要在外僱和本地勞動力之間做到平衡調度,切實把好外僱引進的關口,檢討現時輸入外勞政策不足之處,保障本地居民權益。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則分析指出,非專業外僱是多數發達經濟體解決勞動力短缺的普遍手段。尤其是本地居民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例如建築和其他重體力工作,或者工資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工作。對政府的外僱審批制度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能夠預測所申請職位在未來一年的用工需求,職位所處行業的本地勞動力供應水平,即完善就業市場影響評估等政策。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認為外僱的問題最主要在輸入的方面,一個是內部的管理。對於是否需要收緊外勞政策,他指出政府需要審視現實的需要,比如有多少建築地盤、餘下有多少工程量,審視一下這期間的外僱時間多長,把握外僱的數量以及需要工程的比例,酒店也如此。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明確提出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在整體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多年來一直在外僱的政策上採取“量化寬鬆”的態度。澳門現時在粗放式的外僱審批制度之下,導致獲批的外僱配額與實際來澳工作的人数存在較大的差額,外僱在填補本地不足的同時,卻搶占了本地居民不少較好的就業及發展機會,一些外僱充斥的行業,本地人無奈地成為輸入外僱的工具,同時外僱政策的不善也導致了工資的不公平性和被過份壓低。
不同的受訪者也對如何修訂當下澳門的外僱政策指出了方向,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關注到了由外僱帶來的衍生問題,例如本澳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有限,面對外僱數量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已經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政府在外僱政策上必須在社會治理層面上作通盤的考量及長遠部署,不能只著眼於外僱進場及退場方面,要進一步考慮外僱進入本澳之後所帶來的影響,正視外僱對本澳承載力所構成的壓力。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認為澳門的外僱政策首先應該結合澳門未來發展目標和人口政策,以此再明確外僱政策的目標。區分專業外僱和非專業外僱的管理。讓專業外僱和非專業外僱更好的為澳門發展的不同方面提供支援和服務。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則建議完善外僱輸入和內部管理出現的不足,特別是東南亞外僱。輸入的程序一定要與國際接軌。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建議政府能夠建立完善的外僱政策,配合相應的人才培訓及就業配對,致力發掘和培養本地人才,相信對於解決企業人手專才不足的問題,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刊認為,無論對外僱的爭議多大,他們都是本澳不容忽視的經濟發展力量,特別是現在的經濟調整時期,靈活運用和調動外僱的分配,定能為發展錦上添花,一味地追求外僱的退場或者擠壓,並不是長久之計。政府在制定和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時,不能將外僱作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他們有權利和份額去共享澳門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和福利,惟有如此,才能彰顯澳門的人情味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