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2015-10-15 16:25:32徐坚劳中兴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高校

徐坚 劳中兴

【摘 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爱国主义辨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等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校应从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净化环境、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新媒体育人、加强和改进课堂新媒体的运用、提高师生运用新媒体水平和素养四个方面,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38-03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媒体传播传送便捷,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较广的覆盖面、多元化的形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改变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不仅要求高校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精神支柱和动力,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面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傳播的优势,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对加强和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媒体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增强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自主性。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飞信、博客、微博、数字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体相继出现,备受青年大学生的追捧。大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新媒体环境中自由地遨游、快乐地浏览,在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有别于传统教育“单向”灌输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大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接受,而是积极自主浏览、接收信息,并积极运用新媒体的互动性优势进行交流和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主选择教育素材和教育工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者既可以从丰富的网上资源寻找到最新、与学生最贴切的素材,也可以选择传统或新媒体教育方式,还可以两者相结合开展教育,比如教育者开展课堂教学之余,利用课外时间通过QQ群、微博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引导教育。

(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长期以来,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以课堂上老师授课教学为主,辅以问答、展开讨论、撰写作业、社会实践的模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成为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平台,并逐渐体现出了新媒体便捷、灵活的巨大优势。新媒体丰富了教育者教育教学手段,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教育更直接、更深入,受教育者获得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体验。

(三)新媒体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是达到了海量的程度。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资源共享,如期刊库、百度文库、电影网站、图片库共享资料等,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工作中,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大量的教育资源能通过多种方式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呈现和转换,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资源。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存在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认识和判断。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在新媒体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当前,在空前丰富网络信息海洋里,也存在许多不实甚至虚假极易误导人的信息。一些企图通过西化中国人思维的西方国家,为灌输西方价值观念,不惜歪曲事实而发表与真相不符的报道和言论。这些事件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大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网上出现了很多“网络大谣”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秦火火、杨秀宇等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吸引粉丝,使自己迅速成为网络名人。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新媒体存在虚假不实的信息极大地影响和误导了大学生对真实事件的认知,有时很难做出正确判断,极易导致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信仰缺失,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二)新媒体信息疏导、监管不力,给教育增加难度。由于信息的交互性日益增强,覆盖面更广泛,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每个人不仅是媒介信息的受众,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不良言论的发表,在世界一端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能同步传达到世界各个角落,瞬时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网络反腐、网络打假事件往往能造成大量网民围观;网络上频繁曝光公务人员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职人员工作时间不作为等公权力监督不到位、服务意识不足等事件,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在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如果发表了不当言论,在所有网民中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在新媒体时期,如果网络信息得不到有效监管,社会上曝光的不良现象得不到及时疏导,会增加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

(三)新媒体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采用简单的政治宣讲,忽视了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爱国的理解程度,忽略了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当前国家的优势及存在的客观问题与困难。可见,当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相对于时代已经严重脱节,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没有体现出新媒体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思维活跃,对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爱国之情无法转化为报效祖国之志,将可能面临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净化校园新媒体环境。做好网络信息监管要制定严格的新媒体运用法规和条例,对发布虚假信息、故意操纵网络舆情影响国家声誉或造成社会动荡的,政府部门要运用行政、法律为手段严格依法处理,使网络信息管理有法可依。作为高校,要针对学校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等新媒体信息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该制度的严格执行来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首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分析其收集、利用管理网络信息的习惯。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部门应该严格实施信息审批制度,从信息的源头入手,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因此,高校要加大对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努力建设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管理队伍,提高网络监管技能,及时正确处理随时可能会发生的网络信息事件,将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二)发挥新媒体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形成优势互补。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互动性强,影响人群多等特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好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发挥其优势来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理解新媒体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到新媒体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从而提高利用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找准对大学生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媒介,制订系统、详细的教育方案,有的放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辐射到时尚嗅觉灵敏、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身上。将传统由学生被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转为主动了解国情、世情、社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自身自觉维护国家、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第三,注重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成功经验传承下来,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应真正了解并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差别并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从而结合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创新工作方法,发挥新媒体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形成优势互补。

(三)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师生的新媒体应用水平和新媒体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7日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着力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这既是对政法工作人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这就需要爱国主义教育者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运用网络媒体平台的技术水平,适应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熟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时还应把握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网络通信技术,具备在心理疏导上的能力和水平。除了在业务基础知识上需要充实外,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在工作实践上针对新媒体特点进行创新,如借助于新媒体的各项平台,用大学生乐意接受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博客、QQ空间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水平,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口,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

另外,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有效甄别信息的真伪,能否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带来的侵害,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扎实推进新媒体的普及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可忽视。一是爱国主义教育者要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更全面地接触新媒体,提高选择和评判媒介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遵守媒体道德与法律规范,合理、适度地使用新媒体技术。二是爱国主义教育者在平时与学生的工作交流中注重结合网络中影响较广泛的“虚假信息”与学生互动交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疏导。三是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下转第84页)(上接第39页)者需要引导大学生正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也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变化,鼓励大学生在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共同目标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课堂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改进和创新。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向学生介绍爱国主义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向学生解析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时下热点的话题,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当前日本安倍政府的错误言论和做法等。通过联系一些不法分子煽动青年学生上街非法游行示威,甚至“打砸抢烧”的行为和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在网络等新媒体交流中注意言行举止,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及时遏制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仇视心理。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教育者应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自主性,在课前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途径做好资料准备,课堂上老师进行讲授,条件允许还可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课后通过博客、日志、网站的渠道撰写观后感或者展开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事情,升华爱国情感。总之,应充分发挥传统和新媒体的教育优势,增强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邹伟,史竞男.网络推手“秦火火”等人“謠动”中国的背后[EB/OL].(2013-08-22)[2015-02-22].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08/22/c_125220626.htm

[3]习近平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3-01-07)[2015-02-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7/c_114284339.htm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课题(2014LSZ041)

【作者简介】徐 坚,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劳中兴,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高校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9:43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