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特点,以广州大学为例,提出大学生党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33-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应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和示范者。近年高校每年发展学生党员人数均超过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已成为我们党新鲜血液的一个重要来源。大学作为培养先进人才、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发展党的新生力量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党组织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特点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任何社会和国家都应该有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对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也比较了解,同时也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和及时。
第二,社会环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价值观的确立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学生认为当前影响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不良风气、社会不公问题和官员腐败问题等。学生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自己做起并动员全社会参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实践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一问题,学生首选社会实践,其次是讲座和主题报告会,再次是思想政治课程和党团组织教育。调查还显示虽然超过80%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加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作用不大,学生对课程教育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第四,大学生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身边的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的作用不大,可见大学生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大学生党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认同,但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反差较大也使学生面临着矛盾与迷茫。《意见》中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大学生党组织应该遵循《意见》的要求,针对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资源,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可朝以下方面努力:
(一)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塑造积极向上的学生党员群体文化
1.加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和持久的精神动力。目前,学生党组织多以入党积极分子为党校的培训对象,而对入党后的理论教育有所忽视。因此,学生党组织要定期安排党员进入党校学习,同时要改进党校的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教育内容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要选取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及释疑解惑教育,强化学生党员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2.注重从文化上建党,成为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文化是价值观的核心,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在当下多种文化交错并存的矛盾中,学生党组织强调在思想上、制度上建党的同时,更要注重从文化上建党。学生党组织要立足于学生党员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为导向,塑造积极向上的学生党员群体文化,提升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成为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充满校园。
一是引领学生社团文化。大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带有一定的自主性。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目前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课外活动载体。从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来看,近七成的学生认为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可目前学生党组织的活动往往与社团活动相分离,没有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团文化的领导,鼓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到社团建设中,把握社团发展方向,创立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品牌,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先进校园文化。
二是引领学生宿舍文化。学生宿舍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既是生活的重要场所,又是各种文化思潮的集散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有深刻影响。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和文明卫生的宿舍环境,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可积极倡导党建团建进宿舍。以广州大学为例。该校由学生处牵头的“五室一站”项目正在宿舍区逐步推进。此项工程要求每个学院负责一栋宿舍楼的“五室一站”建设,将党团活动室和党员服务站建立在学生宿舍楼,目的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宿舍文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启迪思想、愉悦身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增强实践推动力,尝试建立高校和社区党建共同体
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推动力,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也是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大学生党组织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实践推动力,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尝试高校和社区党组织共建的实践方式。
大学与社区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目前大学生党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以支教、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为主,广州大学各学院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但还未与所在社区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在党建工作方面也鲜有合作。
社区党建工作人力资源不足,而大学生党员队伍规模大,但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渠道亟待拓宽。高校和社区发掘各自优势,以高校党建带动社区党建、以社区党建优化高校党建。大学生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尝试向社区党建延伸,寻求两者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形成高校和社区共建的长效机制。大学生党组织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社区党建活动,使大学生党员兼职社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以此了解社情民意,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用先进的校园文化逐步影响所在社区和家庭的文化环境,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的教育网络。
(三)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勇担传承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重任
从以往的调查来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学生党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常见的形式,但这种方式只是让学生党员作为旁观者参与其中,达到的效果不能持久。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革命历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党组织应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重任。大学生党组织可与当地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首先通过主题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本地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擔任兼职导览或讲解员,让学生党员从旁观者成为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宣讲者和传播者。这既能提高学生党员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又能激发学生作为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穿越历史,超越国界。榜样不仅是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豪杰,更多是扎根于普通民众的平凡人。正如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大学生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党员考评条例,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进行考核,以此作为党员评优评先的依据,树立先进典型,并通过表彰会、宣讲会等形式让学生党员在与身边榜样的交流互动中分享实践成果,形成持续有效的价值认同,真正做到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存在于虚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大学生党组织应通过有体系、常态化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以此促进学生党员群体文化的塑造;不断加强实践力度,积极拓展实践途径,同时要逐步形成“学习—实践—评价—激励”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和示范者。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杜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探微[J].甘肃理论学刊,2013(4)
[2]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2)
[3]陈章龙.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识机制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7)
【作者简介】龙亚娌(1976- ),女,江西永新人,硕士,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