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庆行
【关键词】 《月光启蒙》 教学案例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0-01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想象、恰当的遣词为读者描绘了柔美的月色,刻画了母亲善良智慧的形象,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经典范本。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扣文本中月光、母亲、启蒙三大要素,引导学生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依据源头,了解“启蒙”的含义
师:“启蒙”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查工具书了吗?
生1:意思是刚刚学习时得到基本知识。
(课件出示“蒙”字的古体字图片)
师:那“蒙”字的古意是什么呢?你从“蒙”字的古体字联想到了什么?
生2:下面像只鸟,上面像一顶帽子。
师:用帽子盖着、挡着小鸟,这就是“蒙”啊!那么,“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3:那就是将鸟儿头上的帽子摘掉,什么都能看到了。
生4:我知道了,就是帮助别人进行最基本的教育。
【分析】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对“启蒙”一词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从象形文字的字形本源出发,了解“蒙”字的含义,并结合推理感知整个词语的意涵。这样教学,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工具书中的原始概念,而是结合之前对“启蒙”一词的感性理解,形成了更为感性的认知,即由原始的“混沌”逐渐向“豁然开朗”过渡。
二、悉心品味,体悟母爱的圣洁
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中对“月光”和“母亲”的描写上,并形成了自身的阅读体悟。例如文中有一段话“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这段文字以精妙的比喻、遣词,展现了母亲演唱歌谣的甜美和深情。教师可结合句中的“芳香”一词引导学生品味思考。
师:“芳香的音韵”这个句子为什么用表示味道的词语来形容声音呢?
生1:“芳香”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歌声的甜美、深情,很有感染力。
生2:歌声太甜美了,不仅让作者听到了,而且还刺激了读者的味觉,母亲的歌声可以用来听,也可以闻呢!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母亲的歌声呢?大家从不同的感官进行感受。
生3:从视觉上可以是“鲜明的音韵”。
生4:从触觉上可以是“光滑的音韵”。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显得如此美丽,如此圣洁,让人感觉十分温馨。
生6:母亲在文中讲述了神话故事,这给予作者启发,把自己的母亲看成雕像。
师:是啊!正是母亲的故事和歌谣的浸润,此时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一位圣洁的神人。
【分析】教师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视角出发,挖掘文本中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的词语“芳香”,为学生品析语言提供有效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文中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韵”拓展到视觉、触觉等层面,学生在迁移实践中强化了对这一写法的认知。
三、依循轨迹,感受作者的情感质变
师: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母亲运用什么方法启蒙作者呢?
生1:唱歌谣。
生2:讲故事、猜谜语。
(出示句子“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作者究竟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从母亲的故事、歌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3:从歌谣中明白了劳动致富的道理。
生4:母亲还用歌谣教育作者,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生5:还有神话、谜语充满了乐趣,母亲是在向作者渗透人生的美好。
师:是啊!母亲什么都没有讲,但这些道理都蕴涵在故事、歌谣、谜语里,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课。
生6:最后作者之所以成为作家,跟儿时母亲讲的故事、唱的歌谣也有很大的关系。
生7:歌谣这么优美、谜语这么有趣,作者形成创作的冲动,这是母亲为作者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生8: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就着月光,给予了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这正是课题所说的——
生(众):月光启蒙。
【分析】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洞察作者生命成长的质变,从侧面强化了学生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深度认知,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文本的内蕴,破解了“月光启蒙”的深刻要义。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