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求异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2015-10-15 14:58肖正州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培养途径初中数学

肖正州

【关键词】初中数学 求异思维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1-01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发散型、多元性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实质上是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实现思维运动的自然升级。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归类多元信息、设置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独特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稳定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运动时,需要有一定的诱导力。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成为学生思维启动的重要内驱力。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手段众多,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适当筛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等材料,将数理问题形象化,吸引学生的目光,启动学生的思维,对相关数理问题展开多元分析比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个正方形(边长为a+b),让学生仔细看这个图形,并提示道:“这个图形是大正方形,里面还有两个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ab和a2。如果要表示整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一共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呢?同学们可以自行探究,将几种方法都列举出来,咱们到时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开始探究,都想列举出独特的表示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追求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展开了独特的思维行动,这就是求异思维训练。

二、归类多元信息,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归类多元信息是思维整合重要外化的表现,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数理问题进行多维度探索,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思维联系,形成个性认知。归类各种信息,还可以从个性中寻求共性问题,从共性中体察个性特征,通过类推操作过程,发现新思路、新事物。数理问题呈现不同的解析思路,教师往往是根据教材解决方法进行操作演示,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展示,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固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数理问题展开多元探知,真正实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思维体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的综合运用》时,教师设计训练题目,看谁算得快:①56.52-34.52,②1012-2×101×1+1,③5×552-5×452.学生计算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不仅要说出结果,还要说明运用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以及解答问题的依据。学生说答案很顺利,也能够说出运用了什么方法,但在说解答依据时,有些学生出现了为难的情绪。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大多会做不会说,教师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说出解题依据,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需要对思维进行整合梳理,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才能将其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无疑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洗礼历练的机会。

三、设置问题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路线

学生思维的启动需要足够的诱导力,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剖析,找到不同的切入口,为学生设计思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维探索,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探究。教师通过设疑、设悬提出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难以成功启动,课堂教学则呈现懈怠和停滞。因此,教师要注意整合教材学习资源,找到学生思维生发点,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农户家里养了100只鸡,这些鸡分为黑鸡和白鸡,白鸡是黑鸡的3倍,黑鸡和白鸡分别是多少只呢?学生刚要开始做题时,只见大屏幕出现了新情况:农户说鸡总数不对,有两只白鸡跑出去了,现在抓回来了,一共是102只鸡。这样该如何列方程呢?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题目,都感觉非常新鲜,开始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给学生以真实体验,让画面中的任务干扰题目设置,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被带到特定的场合之中,并在分析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很好的锻炼,由此形成的学习认知当然是立体、深刻的。

思维活动是一切能力的驱动结果,只有对事物进行表象、内质分析、归纳、整合、优化、联系等思维活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运动,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培养途径初中数学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